網上預審確保申請人“只跑一趟”
□記者 李夢 通訊員 唐楠 報道
本報聊城訊 “前不久,我們用3個小時協助外地申請人化解了一場持續三年的合同糾紛。速度之快,讓申請人大感意外。加快仲裁速度,節省時間,離不開我們對仲裁流程的梳理、再造。”聊城仲裁辦主任張建華説。
今年上半年的一天,聊城仲裁委熱線受理工作人員接到濟南某公司法務人員的一個諮詢電話,“我們公司2017年建設某工程時因使用建築設施交納了兩萬元保證金,完工三年了,押金一直未能退還,能否申請仲裁?”
熱線受理人員瞭解了案件情況,該案件符合受理條件,但是當事人在外地,為了讓申請人少跑腿、快速結案,仲裁委工作人員通過遠程方式預先審核材料,對其中的四份材料提出了修改意見,確保申請人可以當天完成受理。在瞭解到雙方當事人均有調解意向後,工作人員及仲裁秘書立即聯繫雙方當事人,雙方共同約定仲裁員,並約定時間在仲裁委進行調解。
按照約定的時間,雙方當事人按時到庭。仲裁庭利用綠色通道進行了開庭調解,雙方當事人達成了調解意見,簽訂了調解協議,並當庭將兩萬元的保證金過付給了申請人,這個過程僅用時3個小時。
張建華告訴記者,自今年疫情暴發後,聊城仲裁委不僅開通了24小時熱線受理電話,同時為了確保申請人“只跑一趟”,實行申請網上預審。“不少申請人對申請仲裁所需的材料掌握並不準確,第一次來諮詢申請,往往會材料不全,為此我們開通網上預審後,提前審核申請人材料,並告知申請人還需怎樣修改補充,等他拿着材料來申請仲裁立案時,只需跑一次即可。”
像法院傳票“送達難”一樣,仲裁也存在通知“送達難”,如何提高送達率?聊城仲裁委積極主動行動,不僅多種送達方式相結合,還推出了“温馨告知書”。“像城區距離較近的,我們仲裁委工作人員親自送上門,稍遠一些的就用傳統的郵寄方式。”張建華説,“不少市民不瞭解仲裁,比較抗拒,拒不接受通知書,我們把法律的利害關係通過一種温馨的方式講清楚,大大提升了送達效率。”
聊城仲裁委不斷完善工作人員的經辦服務和日常工作制度,努力營造“以和為貴”的環境氛圍,着力消除“對簿公堂”式的對立情緒,緩和化解糾紛雙方的矛盾。
近三年來,聊城仲裁委受理案件千餘件,涉案標的近40億元,調解和解率穩定在70%以上。隨着仲裁辦案數量的不斷增加、仲裁辦案質量的穩步提升、仲裁公信力顯著增強,有力維護了市場經濟秩序。
來源: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