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新民快評|杜絕“指尖上的形式主義”

由 慕容亦凝 發佈於 綜合

近年來,政務新媒體蓬勃發展,從過去“兩微一端”向短視頻領域延伸。不過,新華社記者調研發現,在此過程中,也存在低效重複建設問題,部分政務新媒體已淪為“殭屍”“空殼”賬號甚至輿情製造者,可能損害政府形象,加重基層負擔,需加強監管。

圖片來源:新華社

既然開通政務新媒體,就要提供有一定質量的政務信息和服務,否則容易淪為“指尖上的形式主義”,不僅無法滿足羣眾需求,還可能招致反感。近期,國務院辦公廳政府信息與政務公開辦公室下發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門排查整治政務新媒體運營中存在的四種突出問題:發佈類賬號2周內無更新;不分場景“賣慘”“賣萌”,過度“娛樂化”;發佈與政府工作或本部門本行業無關信息;已停止維護的賬號未履行註銷程序。

政務新媒體不可偏離政務定位,遺忘服務屬性。以政務短視頻為例,根據相關統計,截至2020年12月,各級政府共開通政務抖音號26098個。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台,都能發現政務類賬號的身影。然而,有的政務類賬號從未發佈過作品,有的最新一條動態還停留在一年前;有的為了“漲粉”,“劍走偏鋒”,發佈不符合官方身份的內容,不像政務類賬號,反倒像一個“營銷號”;有的時常發佈“賣慘”“寵粉”言論,但在網友諮詢、求助時毫無回應,消失得無影無蹤……

政務新媒體不能只求數量和流量,忽視了質量和定位。一方面,要在確保更新的同時,注重發佈信息的質量,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優化政務服務;另一方面,也應強化政務新媒體的管理機制,對“殭屍”“空殼”賬號及時整治,通過精簡整合提高政務新媒體的效能,減輕基層負擔。政務新媒體是政府部門發佈權威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羣眾與政府溝通的重要橋樑,既不能高高在上地“打官腔”,也不能為了“漲粉”亂蹭熱點,損耗乃至消解了政府公信力。

政務新媒體是要“讓羣眾看”“給羣眾用”,必須杜絕“指尖上的形式主義”,擠掉“政績泡沫”。

紀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