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中國政策觀察網站4月4日發表題為《在和解與敵對之間:拜登任期內的中美關係展望》的文章稱,在中國的地緣政治影響力不斷增強的背景下,有可能將再次導致出現中美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對抗性雙邊關係局面。但是,仍然存在的一種可能性是,這兩個國家之間已經存在的顯著的相互依存和對合作的需求,可能會對雙邊關係產生緩和作用。全文摘編如下:
在拜登任期內,中美之間的地緣政治對抗升級是否會持續下去?筆者認為,在接下來的幾年中,中美關係可能會出現“休戰”。但是,結構性的影響因素仍將存在,這可能會導致兩個大國之間的緊張局勢重新出現。
兩股力量支持對華和解
儘管拜登在2020年總統大選期間對中國採取了對抗性立場,但基本上可以將其解讀為競選言論。相反,有跡象表明,新的民主黨政府將在中美關係問題上採取更加和解的立場。
主要原因與美國的內部政治壓力有關,這種壓力影響着拜登政府的外交政策。有跡象表明,出於不同原因,兩股支持他當選的勢力將對其施加壓力,以促進與中國的友好關係。
一方面是信息技術和金融等領域的大型企業想要保住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並且反對特朗普的保護主義貿易政策。這些通過資助競選而具有巨大政治影響力的公司可能會向拜登施加壓力,要求其對中國採取和解立場,以維持過去幾十年來一直為它們帶來高額利潤的經營活動。
另一方面是民主黨的左翼。民主黨左翼在民主黨選民基礎中佔有極大的分量,批評好戰的外交政策並尋求降低美國的軍費開支。因此,可以預期的是,民主黨左翼人士將主張和平解決中美關係中的問題,以避免重複冷戰的經歷。
除了在競選活動中以及在他的政府成立之初發表的相對好戰的聲明之外,拜登的政治履歷以及他的政府將要面對的商業和政治壓力都表明,他的政府將傾向於對中國採取和解立場。
當年冷戰局面不會再現
儘管在拜登政府的短暫休戰之後,中美之間的緊張關係依然很有可能成為未來幾十年國際關係的決定性因素,但應該指出的是,有一些因素可能導致國際關係格局區別於美蘇冷戰時期的特徵。
首先,由於全球化進程的推進,中美之間的相互依存比蘇聯與美國之間的相互依存程度更大。其次,中美對抗的意識形態競爭色彩並沒有那麼濃厚,因為中國至少就目前而言,不打算將其社會政治模式輸出到西方世界。最後一點是,在當今世界,冷戰期間並不突出的全球性問題已經日益主導國際議程,如氣候變化、公共衞生危機和跨國恐怖主義等。
這些問題可能將成為國際政治議程中的優先事項,並需要通過多邊合作機制來解決,而這將在日益多極化的國際秩序中促進中美之間的合作與和平共處。無論如何,面對當代的全球挑戰,需要優先考慮的是合作的可能性。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