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們學歷史學政治的時候,曾讀到歐洲在工業化進程中,由於自由競爭的無序發展,出現了經濟危機的現象。一方面,大量的產品積壓,賣不出去。另一方面,普通老百姓由於生活窮困,沒錢買產品,飢餓不堪。在這種情況下,資本家把大量的產品進行銷燬處理。比如,大桶大桶的牛奶,被他們倒入河裏,毫不可惜。
(資本家在傾倒牛奶)
當時我們就非常疑惑,資本家既然有牛奶,為什麼不減價賣給貧困的老百姓,或者直接免費施捨給貧困老百姓,反而要倒進河裏呢?減價賣給老百姓,多多少少還能賺回兩個錢。免費送給老百姓喝,雖然賺不到錢,但是可以獲得一個好名聲。如此兩全其美的事,資本家為什麼不做,反而做出把牛奶倒進河裏這樣一種極端的行為呢?難道這些資本家都瘋了嗎?
長大以後,隨着對經濟規律的瞭解,我們才明白。資本家這樣做,其實並不是瘋了,而是按照經濟規律來辦事。因為如果資本家把牛奶降價賣給窮困老百姓,或者免費送給他們喝,這樣,牛奶在市場上依然是“供大於求”,最多是“供求平衡”,牛奶的價格依然不會上漲,反而會持續走低。只要牛奶的價格持續走低,資本家就賺不到錢,甚至出現生產越多,虧本越大的現象。如果資本家把牛奶倒進河裏,這樣,牛奶就會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只有出現“供不應求”,牛奶的價格才會上漲。牛奶價格上漲了,資本家才會扭虧為盈。
當然了,明白這個道理,並不表明就能理解資本家的做法。因為作為人類世界,除了金錢以外,還有道德。尤其在中國這種一個有悠久古典文化傳統的國度,對經濟危機中資本家的做法,是更加持批評態度的。
(經濟蕭條下的歐洲人)
西方資本家的這種做法,類似於中國古代饑荒年代,地主的“囤積居奇”。以“囤積居奇”來抬高物價牟取暴利的做法,中國古代向來是反對的。
古代中國是重農抑商的社會。行業排位中,士農工商,商業排在最末一位。古代中國之所以有這樣的認識,當然首先也是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要求決定的。因為只有抑制商業,把大量勞動力固定在源頭性的農業生產上,才能促進農業的發展,生產足夠的糧食,滿足古代中國對糧食的需求。
正因為對農業的倡揚和對商業的抑制,因此,在道德上,中國古代才會極力貶低商人,極力貶低金錢。認為商人的“倒買倒賣”是不誠實的表現,是道德有虧的表現,是為富不仁的表現。同時對金錢極力貶損,認為金錢是充滿銅臭味的,擁有金錢的人,是人格低下的。最重要的人格榜樣是君子,而“君子固窮”,顏回窮得“一簞食一瓢飲”,但是他是最高的道德典範,是最有君子作風的。子貢做生意發了大財,又在仕途上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但是,世人對他的評價卻不高。
所以,在這樣的傳統映照下,我們對經濟危機中資本家的做法很不理解,也是很正常的。
(顏回劇照)
可能有人會説,不是説“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嗎?古代中國“重農抑商”的經濟,決定了“君子固窮”的道德,西方工業革命時期的“重視商業”的經濟,自然就決定了“為富不仁”的道德啊!
這話看起來似乎沒有毛病,但是,卻也太過於強調經濟對道德的決定作用,忽視了道德對經濟的反作用。如果在商業經濟社會中,道德被一味拉低,那也是會限制經濟發展的。再説了,人類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的目的是什麼?顯然是一種對共同美好生活的追求。如果對金錢的攫取扼殺了人類共同美好生活的實現,那麼金錢對人類又有什麼意義呢?
很顯然,西方經濟發展到今天,也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資本家在追求金錢的同時,也非常注意自己的道德形象。慈善捐款、奉獻愛心已經成為了所有資本家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同時,也正因為在這種道德風氣的倡揚下,西方發達國家的福利事業,也得到了很好的完善。
(參考資料:《資本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