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凱迪
1995 年10月30日, 加拿大魁北克省就脱離加拿大, 實行獨立問題舉行公民投票。省內反對獨立的聯邦主義派僅以1% 的微弱優勢險勝,從而使這場加拿大的分裂危機暫時告一段落。然而,魁北克人渴望獨立自主的意願卻並沒有因為這次挫折而結束。因為,在魁北克人高呼獨立的背後,是從殖民時代就延續下來的加拿大內部族裔問題。
圖/魁北克在加拿大版圖中的位置01 百合對戰玫瑰
談到加拿大問題的歷史根源,在北美的殖民活動經常被忽略的法國人必須要被擺上枱面。
1535年法國探險家雅克·卡蒂埃受騎士國王弗朗索瓦一世派遣,來到北美大陸,命名所到之處為加拿大(印第安語的"村莊")。這次開拓標誌着法國人開始染指新大陸。1608年,幾乎與英國的"五月花號"移民同步,另一法國探險家塞繆爾·德·尚普蘭沿聖勞倫斯河建立永久殖民據點(隨後被稱為新法蘭西),其中就有後來的魁北克城。
圖/紀念雅克·卡蒂埃發現加拿大的郵票在隨後的150年間,法蘭西與英吉利南北並立,分別以大加拿大區域與北美十三州殖民地為基礎,在北美展開了長期的戰略對峙。在兩國的最後決戰——"七年戰爭"( 1756—1763 年)中,英軍先後攻佔了新法蘭西重鎮魁北克城( 1759 年) 和蒙特利爾( 1760 年) 。至此整個新法蘭西落入英國之手, 法國在北美大陸上的殖民地遂不復存在。大量的法裔成為英國的臣民。
圖/七年戰爭前後北美對比圖02 "獨立"的魁北克
七年戰爭之後,英國獨佔北美大陸,未曾料到她的統治核心十三州殖民地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反抗運動。善於搞制衡政策的英國佬,為了專心鎮壓十三州人民,保證臨近後方魁北克地區的穩定,在美國獨立戰爭爆發之前的兩年頒佈了《魁北克法案》(1774),不僅保證了魁北克地區的議會民主制,還大大拓展了魁北克地區的版圖。更為重要的是,在這部法案的默許下,舊的莊園土地制、法國民法體制和天主教會的各種特權都被保存下來, 法語也被保留。
魁北克的法國人雖然亡國,卻也享有相當寬鬆的社會環境。
圖/保障法裔權利的《魁北克法案》03 隱患由來
《魁北克法案》頒佈之後的數十年間,法國後裔似乎暫時忘卻了亡國之恨,生活在一個微縮的法國社會之中。然而,這種另類的法式社會模式,卻和整個加拿大地區的英式文化格格不入。
文化的交融在這裏被阻斷後,帶來的必將是對立與隔閡。在法律上, 魁北克實行法國的大陸法系, 與其他英語地區實行的英國判例法, 尤其與英國的習慣法不相協調。在魁北克本省內兩種語言、兩種文化心態和民族意識的對立, 進而向加拿大全國範圍內不斷傳播開來。
圖/流浪的巴黎——魁北克夜景1791 年英國議會制定了《1791 年憲法法案》, 把魁北克省以渥太華河為界一分為二,一邊是英裔為主的上加拿大省,一邊是法裔為主的下加拿大省。這種"劃河而治,分而治之"的戰略更是加劇了魁北克境內兩大族羣的尖鋭對立。
圖/《1791 年憲法法案》的制定半個世紀以後的1840年,發現這一問題的英國人想要彌合這種趨向分裂的格局,頒佈了《聯合法案》,將兩個加拿大省重新合併。然而,在《聯合法案》基礎聯合起來的上、下加拿大成立的議會, 其議員人數不是依兩省人口的比例分配, 而是相等。這就讓佔據絕對人口優勢的法國後裔處在了相對弱勢的地位,法人後裔自身的民族情緒不降反增。
法國大革命時期,大量忠於天主教的法國保守勢力成員逃到(加拿大)魁北克地區,傳統的天主教力量在魁北克繼承並發展起來。為了尋求一種能維護法裔民族生存的精神力量, 抵禦來自英語世界的威脅, 魁北克天主教會愈發密切和羅馬天主教會的關係。這種宗教上的傾向更加與以新教為主的周邊英國民眾格格不入。
圖/魁北克聖母大教堂04 加拿大往事
1867 年英國議會通過《不列顛北美法案》,把上加拿大、下加拿大、新不倫瑞克和新斯科舍合四為一,組建成加拿大自治領,此時的加拿大才算是一個真正意義上內政自主的政治實體(但仍舊是殖民地)。在加拿大初步自治的時代,本來想有所作為的魁北克人(法裔族羣)希望藉着"改革"的東風,利用河海銜接的海陸優勢大幹一番。
圖/獨立之初的加拿大(僅東部白色區域)卻不曾想,計劃趕不上變化!加拿大的國土不斷向西拓展,橫貫北美的工業大鐵路取代了水路上皮毛貿易,再加上英裔不斷向西部開拓。整個加拿大國內魁北克省與法裔的存在感被極大地削弱了,原本想要大展宏圖魁北克法裔族羣又龜縮回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斷感受到來自英國人主導的加拿大政府的陣陣惡意。
圖/橫貫北美的加拿大鐵路體系05 獨立之歌
進入二十世紀之後,加拿大的法裔人羣逐漸成為了完全的孤立主義者。他們反對以以英國人身份參加一戰,為英國人賣命。一位法裔評論家曾經陳述到"我們不要求我們講英語的同胞幫助我們去更密切接近法國, 但他們沒有權力依仗自居絕對多數而違背聯合協約, 並引誘我們去承受保衞大不列顛的額外負擔。"
圖/一戰中的加拿大徵兵海報一戰之後到二戰結束的三十餘年之間,魁北克經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特別是自上世紀30 年代魁北克開始大規模工業化和城市化時期。在快速的經濟發展之中,受益更多的是魁北克省的英裔富商,法裔則多處在中產階層與貧民階層。這種經濟上的階級對立,讓本就存在的民族文化對立火上澆油,最終引發了戰後魁北克的民族運動。
圖/魁北克的民族法裔人口比例1960 年, 魁北克自由黨人讓·勒薩熱( 1912—1980) 當選為魁北克省總理,開始了所謂的"平靜革命",對魁北克地區進行了温和的社會改革,退出了與聯邦財務分攤的決定,提高了省內法語人羣的經濟地位。這種温和的文化政策卻產生了擴張民族主義的奇效,到1970 年, 竟有41%的魁北克人認為本省應脱離加拿大而獨立。
1974 年魁北克議會通過《22 法案》, 規定法語是魁北克省唯一的官方語言。1977 年魁北克議會又通過《101 法案》, 除確認法語是唯一官方語言外, 還擴大了法語作為官方語言的使用範圍, 如官方文件、公共牌照、廣告、文官晉升、公共場所、中小學教育等方面都須使用法語。這種強大的民族煽動文化導向,讓魁北克的法裔民族主義愈演愈烈。
圖/法語版的魁北克歷史1980 年5 月20 日,魁北克進行省內舉行公民投票,以59. 5%對40. 5%之比遭到否決。1994 年9 月12 日魁北克人黨雅克·帕裏索被選為魁北克總理後, 決定就獨立問題在省內進行公民投票。在1995 年10 月30 日公民投票中, 獨立派以49. 4% 對50. 6%敗北。獨立問題暫時擱淺。
圖/魁北克公投運動魁北克之所以兩次都不能走向獨立,更多的原因曾是來自國內國外的雙重經濟政治壓力。首先,魁北克民眾並不能完全相信獨立能給自己帶來的實際收益,他們同樣擔憂獨立之後喪失了加拿大聯邦內所享有的經濟權利,而緊鄰美國則對魁北克獨立保持着表面中立,內部警告的態度,這也讓魁北克人的獨立勇氣大打折扣。
圖/加拿大與魁北克旗幟這個"生於百合,長於玫瑰"的神奇魁北克省,就像是以玫瑰象徵的英吉利文化與以百合為象徵的法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一面鏡子,不斷折射着西方價值觀下的政治羣像。
參考文獻:1. 楊令俠:《加拿大魁北克省分離運動的歷史淵源》,《歷史研究》,1997年。
2.世界全史百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