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林:“夾皮溝”裏創造的奇蹟

隆林:“夾皮溝”裏創造的奇蹟

隆林鶴城新區安置點。郭振乾攝

“以前住的地方交通很不方便,家裏也只能種點玉米,生活挺困難的。”搬遷户韋永姜説,去年12月搬來隆林鶴城新區安置點後,丈夫就讓身體不好的她在家門口找份工作,自己去廣東打工。

隆林鶴城新區安置點是隆林各族自治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目前已安置3382户14606人。在鶴城新區內還配套建設有社區醫療室、日間照料中心、幼兒園、小學……配套設施齊全,一點不輸給城市小區。

為了讓搬遷户留得住、能致富,鶴城新區黨支部配合管委會實行“支委 管委會 樓棟”網格化管理。逐步組建以黨支部、黨小組,開展居民自治互助,讓小區管理從被動式向參與式轉變。同時按照“政府引導、企業提供、羣眾點餐”模式,摸清搬遷羣眾的就業意願,探索“遷企融合”模式,為搬遷羣眾提供就業崗位,確保搬遷羣眾1户至少有1人以上實現轉移就業。目前,隆林脱貧奔康產業(就業)園區已引進21家企業,有2500餘人就業,其中貧困户600餘人。

如今的韋永姜一個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女兒在縣城讀高中,兒子就在安置點裏的小學讀書。她表示自從搬過來生活後她非常有信心能把以後的日子越過越好。(張雲河 郭振乾)

隆林:“夾皮溝”裏創造的奇蹟

搬遷户韋永姜。郭振乾攝

“以前住的地方交通很不方便,家裏也只能種點玉米,生活挺困難的。”搬遷户韋永姜説,去年12月搬來隆林鶴城新區安置點後,丈夫就讓身體不好的她在家門口找份工作,自己去廣東打工。

隆林鶴城新區安置點是隆林各族自治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目前已安置3382户14606人。在鶴城新區內還配套建設有社區醫療室、日間照料中心、幼兒園、小學……配套設施齊全,一點不輸給城市小區。

為了讓搬遷户留得住、能致富,鶴城新區黨支部配合管委會實行“支委 管委會 樓棟”網格化管理。逐步組建以黨支部、黨小組,開展居民自治互助,讓小區管理從被動式向參與式轉變。同時按照“政府引導、企業提供、羣眾點餐”模式,摸清搬遷羣眾的就業意願,探索“遷企融合”模式,為搬遷羣眾提供就業崗位,確保搬遷羣眾1户至少有1人以上實現轉移就業。目前,隆林脱貧奔康產業(就業)園區已引進21家企業,有2500餘人就業,其中貧困户600餘人。

如今的韋永姜一個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女兒在縣城讀高中,兒子就在安置點裏的小學讀書。她表示自從搬過來生活後她非常有信心能把以後的日子越過越好。(張雲河 郭振乾)

隆林:“夾皮溝”裏創造的奇蹟

隆林鶴城新區安置點全景。隆林縣委宣傳部供圖

“以前住的地方交通很不方便,家裏也只能種點玉米,生活挺困難的。”搬遷户韋永姜説,去年12月搬來隆林鶴城新區安置點後,丈夫就讓身體不好的她在家門口找份工作,自己去廣東打工。

隆林鶴城新區安置點是隆林各族自治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目前已安置3382户14606人。在鶴城新區內還配套建設有社區醫療室、日間照料中心、幼兒園、小學……配套設施齊全,一點不輸給城市小區。

為了讓搬遷户留得住、能致富,鶴城新區黨支部配合管委會實行“支委 管委會 樓棟”網格化管理。逐步組建以黨支部、黨小組,開展居民自治互助,讓小區管理從被動式向參與式轉變。同時按照“政府引導、企業提供、羣眾點餐”模式,摸清搬遷羣眾的就業意願,探索“遷企融合”模式,為搬遷羣眾提供就業崗位,確保搬遷羣眾1户至少有1人以上實現轉移就業。目前,隆林脱貧奔康產業(就業)園區已引進21家企業,有2500餘人就業,其中貧困户600餘人。

如今的韋永姜一個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女兒在縣城讀高中,兒子就在安置點裏的小學讀書。她表示自從搬過來生活後她非常有信心能把以後的日子越過越好。(張雲河 郭振乾)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19 字。

轉載請註明: 隆林:“夾皮溝”裏創造的奇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