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促進數字經濟發展,加強數字中國建設整體佈局。近些年來,我國數字經濟呈現飛速發展的態勢,數字經濟規模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二。
今天我們來説的是今年兩會上關注度非常高的一個詞——數字經濟。民以食為天,農業是國之根本,傳統農業在今天這個數字時代已經舊貌換新顏。 印象中,種田應該是這樣的: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苦勞作一年才能換來一家的口糧。但是,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今天,我也有可能是一個種田能手。
數字時代 把水稻種到“雲端”
大家請看我手上的這台平板電腦,管理着全國第一個全智能數字水稻種植基地,大概200畝的“數字水稻”試驗田。 這些外形如小型龍門吊的設備就是國內最大的田間作物高通量表型檢測系統,俗稱“水稻CT機”。這就是水稻高光譜掃描之後的一個圖片,通過特殊的軟件就可以分析出來葉片的含水量、枯葉比等各種各樣的指標。我們再來看看這個稻田裏還有哪些高科技。這些從地上長出來的5G智能杆負責採集温度、濕度、太陽輻射值。還有這些穿梭着的無人機,每5—10天就要拍一次,掌握着稻田的生長態勢。經過測算,“數字水稻”不但畝產可以增加20%,節水、節肥在30%以上,還大大地節省了人力,未來每10萬畝農田只需要10個人就可以搞定。
農田裝上數字大腦
在福建省光澤縣的一家種植基地,上有智能大棚防雨遮陽,下有地暖設備調控室温,每根藤蔓上還輸上了定製“營養液”,在物聯網系統的看護下,棚內的番茄實現了四季不斷產,且年產量比普通地栽高出8到10倍。在貴州省江口縣茶寨村,整個種植過程在大數據平台的科學管護下,貢米品質有了科技含量,也讓本地“菜園子”直通學校“菜盤子”。此外,農村電商的發展,農副產品銷售渠道大大拓寬,數字普惠金融為涉農生產提供了更加靈活的金融服務,數字經濟成為鄉村振興的關鍵力量。
構建鄉村振興的數字藍海
數字農業一端連着科技,一端連着農業。從體力到智力,從“靠經驗”到“靠數據”,預計2025年我國數字農業經濟規模將接近1.3萬億,佔農業增加值的比重將達到15%。數字經濟在推動現代化和鄉村振興上,大有可為。
不只在農業領域,在數字的浪潮中,千行百業都迎來了顛覆性的變革。工地上,智能化調度和作業提高了效率與安全;車間裏,自動化生產降低了成本;大企業紛紛佈局雲上產業鏈,小企業把數字化作為拓新局的重要方向。
跳動的數字 重新拼接着產業
這幾天,青島的這家紡織企業接了一個3000件的服裝訂單要求14天交貨,而且需要7種不同的顏色。以往僅一種顏色從織布、印花到做出衣服成品來就需要45天,如今在織染縫一體化智造生產車間的幫助下,這家企業毫不猶豫地接下了訂單。“織染縫一體化”就是數字技術下的柔性定製,數字系統讓生產線的每一台機器有了自己的思想。每一台機器通過數字信息採集、數字信息交換,同一時間可以生產不同款式不同顏色的服裝,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數字技術在改造所有產業的同時,其實也在為普通人創造更多看得見、摸得着、可感可知的數字化生活。這兩年,在“就地過年”的倡議下,“雲拜年”“雲聚餐”“雲娛樂”逐漸深入人心,拉近了千里萬里的距離。
數字經濟重構我們的生活
不僅僅“雲拜年”,如今“雲逛街”也成為很多女孩喜歡的購物方式,消費者足不出户就能在線上買到自己心儀的商品。 “雲逛街”可不只是網上購物,還有美景和美食,完全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雲學習”“雲辦公”“雲買菜”“雲旅遊”……萬物皆可“雲”。
利用數字技術,政府對百姓的服務也在升級換代。在福建,用數字整合健康碼、行程碼和身份信息,實現自動化“三合一”查驗以及流調追溯一體化管理,讓百姓在交通樞紐站通過人臉識別防疫一體化智能系統輕鬆通過。在浙江,“最多跑一次”惠及每一名羣眾、每一户家庭、每一家企業,今天,用數據跑替代羣眾跑是浙江政府數字化轉型的迭代升級。到2025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有望突破80萬億,2030年破百萬億。
發展數字經濟是中國的戰略選擇
數字經濟時代,數字計算能力被稱為算力,它和水、電等生產資料一樣,成為了重要的基礎設施。過去,我們都知道“南水北調”“西電東送”,今天,數字時代的到來,國家全面啓動了“東數西算”工程。數字經濟事關國家發展大局,是中國發展的戰略選擇。
跳動吧,數字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