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窮一生時間打造“太行最綠地方”的老支書走了

長城新媒體記者 張世豪

那位窮一生時間打造“太行最綠地方”的老支書走了

郭成志生前工作照。前南峪村供圖

2020年7月20日,郭成志遺體告別儀式在邢台市殯儀館舉行。三天前,這位76歲的前南峪村老支書因病醫治無效辭世。

如果從1977年正式擔任前南峪村黨支部書記算起,老支書連任43年;如果從1960年代在村裏任職開始,郭成志為鄉親們服務近60年。

無論擔任何職,人們還是習慣稱他為“老支書”。這位老支書用生命中近五分之四的時光把貧瘠太行深處的一個山村打造成“太行山最綠的地方”。

19歲臨危受命

在很多次採訪中,郭成志一遍遍回憶發生在1963年的那場洪澇災害:

1963年,一場下了7天7夜的大雨,給貧窮的前南峪村帶來滅頂之災,洪水沖毀了耕地和房屋,60%的土地被毀,山場植被幾乎全部被毀。

“全村一共有2600棵果樹,沖走了1400棵,本來前南峪村就窮,這樣一來,村裏沒錢、沒糧、沒燒的。”郭成志説,村裏還有12户人出去要飯吃。

當時,19歲的郭成志在民兵連工作,他臨危受命與其他人一起制定了20年的長遠規劃,五年墊田、五年綠化、三年治水、七年治理高標準的生態經濟溝。

改造荒山期間,郭成志得了慢性胃病,每天要吃兩次中藥。頭天晚上他讓愛人把中藥煎好,裝進輸液用的玻璃瓶子裏,第二天帶到工地上喝。這中藥一喝就是4年多,光輸液瓶就換了十幾個。

最終,前南峪用15年時間,完成了20年規劃,栽植洋槐3400畝,播油松500畝,山場全部綠化,灘地全部修復,水利工程設施全部配套。

這些數據常被郭成志提起:

最初綠化荒山的十幾年裏,前南峪人在石頭山上鑿出6萬多個大坑,搬運土石方740萬立方米。如果按一米見方壘起來,可以築一道從北京到廣州的“長城”。光包紮傷口的膠布紗布就用了一噸半。開山放炮,4位村民殞命,8人終身殘疾……

雖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不過此後前南峪經受住一次又一次自然的考驗:

1996年8月4日,一場特大洪水,邢台縣西部山區60%的河灘耕地被衝,90%的水利工程設施遭到破壞,前南峪村的山安然無恙,還是果實累累,清水綠山。

2016年7月19日,前南峪村遭受特大暴雨,降雨量達到511毫米,由於村裏建有高標準的水土保持工程,山上鬱鬱葱葱流下清水。

那位窮一生時間打造“太行最綠地方”的老支書走了

前南峪景區。

幾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也換來了今天“村在林中、人在綠中”的山村美景。如今,全村林木覆蓋率達90.7%,植被覆蓋率達94.6%,村莊綠化覆蓋率達46.8%,山上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達每立方厘米17000多個。

老支書“認輸”

山綠了,可鄉親們並沒有隨之富起來。

“首先是退林還果”。1977年,33歲的郭成志一方面聘請專家,通過技術改良解決板栗產量低、效益低的問題;另一方面,主動淘汰經濟效益不高的用材林,換種品優價高的經濟林,並引進國內外優質新品種。

為啥要從板栗入手?

那位窮一生時間打造“太行最綠地方”的老支書走了

郭成志生前查看板慄生長情況。前南峪供圖。

郭成志是這樣想的:到1976年,前南峪山上的慄樹已有13000多棵,但結果的不過2300多棵,一棵樹一年產慄才6斤多,雖然滿山都是果木,但啥時候能見着收益?

聽説昌黎果樹研究所有個叫王金章的,板栗技術厲害。郭成志三赴昌黎,把他請到前南峪。

王金章帶着剪子來了,過他手的老慄樹,一棵能剪下幾百斤枝子,村民們看到樹枝被砍掉、剪掉,很心痛,有人罵“敗家子”,甚至把王金章的磨刀石砸碎了。

雖然阻力大,但第二年秋天,被修剪的慄樹產量增了3倍,村裏年人均收入因此淨增300元。

不過請來著名水土保持專家於宗周教授時,連郭成志也有點不自信了。他跟於宗周叫板:“於老師,你要真能讓馬峪溝產出30萬,村裏分你一半。”

當時,馬峪溝出產蘋果,這裏的蘋果品種老,產量低,但這是鄉親們為數不多的收入來源之一,分外珍貴。

與於宗周一塊到前南峪的是知名經濟林專家、山區治理專家李保國。

可村民們不敢把樹交給從沒管過蘋果的李保國。無奈之下,李保國和村民們立下字據:承包100棵蘋果樹,出了問題包賠損失。

為了提升品質,李保國又用紅富士樹苗做嫁接育苗的試驗,此後聞名全國的漿水蘋果,生髮於此。

幾十年過去了,當初“種什麼不長什麼”的片麻岩山坡上,如今栽着烏克蘭大櫻桃、歐洲榛子、美國葡萄、澳洲油桃。

後來再提及此事時,已經年逾古稀的老支書説:“於老師説的對,我輸了。”

任職43年的“傻”書記

那位窮一生時間打造“太行最綠地方”的老支書走了

郭成志獲2014年度中國農村新聞人物創業富民獎。

郭成志盤算着:修田、植樹、治水、建壩,經過十幾年的努力,解決了温飽問題,但如何讓鄉親們走向小康是必須解決的問題。

然而郭成志面臨的情況相當嚴峻。1977年郭成志首次當選村黨支部書記,前一年前南峪村集體收入只有10.8萬元,年人均收入57元。

郭成志開啓了創業之路。

1983年,郭成志帶領羣眾搞工業,利用當地重晶石的資源建硫酸鋇廠,當年就開始盈利,之後陸續興辦了金屬硅、金屬鎂、海綿鐵等12家企業,壯大了集體經濟實力。

集體經濟不斷壯大,但郭成志的收入並未隨之增加:

“2.4萬元、3萬元、3.6萬元……”每年前南峪集體賬面上都會有幾筆“額外”的錢,這本該是郭成志領的工資,但他堅持分文不要,全部上交集體。

事實上,自從1986年當副鎮長後,郭成志堅持只領一份工資,額外的工資一分沒領過。此後二十多年間,他堅辭的款項就有300多萬元。

福建南平市一家金屬硅廠想聘郭成志當顧問,年薪30萬元,被謝絕。

河南鶴壁一家工業硅廠在郭成志幫助下成功,效益很好,對方答應每年只需過去轉幾圈指導便有年薪50萬元,亦被謝絕。

周邊很多村聘請郭成志擔任帶薪顧問,一一被推掉;前南峪的村辦企業要對外承包,郭成志主動讓給別人。

在很多人看來,郭成志真“傻”:“當年郭書記要是承包,現在早成千萬富翁了。”

對自己很“傻”,但對村子的發展卻一直很上心。

那位窮一生時間打造“太行最綠地方”的老支書走了

這是前南峪村全貌。 新華社記者楊世堯攝

2000年代初,年近花甲的郭成志並未懈怠,帶領全村開始再次創業,引進烏克蘭櫻桃、歐洲榛子等國內外果樹3.6萬多株,並利用農業生態和抗大舊址兩大資源優勢,前南峪開發出了生態旅遊區。

如今前南峪村“紅綠結合”,大力發展旅遊業,2019年共接待遊客46餘萬人次,帶動全村收入近2個億,全村80%的家庭都在從事與旅遊相關的行業,人均收入達到18000多元。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46 字。

轉載請註明: 那位窮一生時間打造“太行最綠地方”的老支書走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