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一杯水只能解決自己的需求,一條河就可以惠及更多人。”這是退役軍人張保華最喜歡的一句話。
1983年,張保華因傷殘退役。38年來,張保華的傷殘撫卹金從每年的54元增加到如今的近4萬元,累計50多萬元,全部流向了山區中小學生、困難羣體。
眾多自強不息、勇毅篤定的退役軍人,脱下軍裝後,打拼出一片事業,並用自己的力量幫助他人、回饋社會,兑現了“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時代”的錚錚誓言。
“最危險的地方,讓我先上”
2020年1月26日,西安大興醫院質控科主任劉維接到通知,醫院需要抽調人員去武漢,深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一線。劉維第一時間報名:“我有參加抗擊非典的經歷,最危險的地方,讓我先上!”
在武漢協和醫院西院重症病區,面對感染風險大、醫護人員不夠等困難,作為退役軍人的劉維以最快速度投入戰鬥,主持制訂60多項工作流程制度。她所在的醫療隊在武漢堅守了65天,累計收治患者113名。
兩次戰疫,衝鋒在前。劉維説:“我16歲入伍,能夠為國效力,感到很光榮、很自豪。”
走小區、查住户,登記外來人員,排查外來車輛……在內蒙古呼倫貝爾,一支由54名退役軍人組成的突擊隊,同樣奮戰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一線,守護人民羣眾的健康。組織者名叫孟金霞,她帶領隊員們服務了海拉爾區的12個社區、24個小區,在疫情大考中,向黨和人民交出了退役軍人的答卷。
在軍營,他們是強軍路上的可靠支撐;退役後,他們是復興路上的先鋒戰士。危難時刻,他們挺身而出,踐行使命。
河南鄧州編外雷鋒團“薪火營”,成員全部來自退役軍人。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時期,他們募集資金購買新鮮蔬菜20噸馳援武漢,幫助解決市民的難題,共向湖北地區捐贈新鮮蔬菜10余車300餘噸。
“作為編外雷鋒團‘薪火營’成員、從雷鋒團走出來的戰士,我們有責任有義務為百姓排憂解難。”“薪火營”教導員杜恆介紹,今年多地遭遇暴雨,“薪火營”第一時間組建了百餘人的救援突擊隊,分批奔赴鄭州、新鄉等地參加救援。
無論是戰疫第一線,還是抗洪最前沿,無數退役軍人不懼生死、逆行出征,用實際行動詮釋在軍營大熔爐裏樹立的遠大理想、建塑的崇高信仰、熔鑄的堅強意志、培育的奉獻精神。
“解決退役軍人的困難是我的責任”
“當兵保家衞國,退役服務民生。”這是退役軍人衡飛的擔當。
2010年退役後,衡飛帶領戰友從一家20平方米的擦鞋店起步創業,發展成如今3000餘平方米的智慧工廠,40餘家門店,帶動600餘人就業。
不忘初心,敢挑重擔。在創業的同時,衡飛也積極回報社會。2018年,衡飛在天津成立了洗染業退役軍人職業技能培訓指導中心,為退役軍人提供標準化培訓,帶領更多退役軍人翻開人生新篇章。
同樣艱苦創業、積極為退役軍人排憂解難的退役軍人,還有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愛心助學基金會監事長竇正滿、河北省華豐裕達集團黨委書記趙鳳全。
2004年,竇正滿退役後選擇自主擇業,創辦拖輪公司。目前,公司有1/3的員工是退役軍人。為讓大家儘快適應崗位,竇正滿組織他們到專業院校進行培訓,學習專業知識和崗位技能,幫助他們順利實現再就業。
“解決退役軍人的困難是我的責任”,在趙鳳全創業之初組建團隊時,第一選擇就是退役軍人;企業發展階段,優先錄用的是退役軍人;企業培養技術骨幹,第一個想到的是退役軍人……公司裏,現有退役軍人員工200餘人。在趙鳳全的帶領下,憑着退役軍人堅韌的奮鬥精神,企業一步步從小到大、從大到強。
他們是廣大退役軍人的代表,是建功新時代、奮鬥新徵程的典型。他們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事業,在人生“新戰場”上續寫了不平凡的華章。
退役軍人張華榮白手起家,創辦了華堅集團。2011年,張華榮到非洲投資設廠,招聘8000餘名當地人就業。他為員工免費提供膳食,用大愛的心,澆灌出友誼的花朵。
“作為退役軍人,能幫社會做一點是一點”
上海到雲南,19年時間裏,張志勇往返兩地的次數,多到自己都記不清。
如此奔忙,只為一樁事:幫助困難學生。
自2002年起,張志勇長期提供獎學金資助的學生共有800餘名。他和他的公益服務社累計為貴州、雲南、西藏、甘肅、新疆等地捐款280餘萬元,捐贈各類物資580餘噸,惠及學生近5萬人、教師500多人。
不遺餘力、持之以恆助學扶貧,使張志勇成為無數被幫助過的孩子口中的“上海阿爸”。這位退役老兵,在公益事業上,充分展現了軍人的風采和情懷。“當初當兵是為了保家衞國,回到地方我又得到了很好的待遇,有一份很穩定的工作。作為退役軍人,能幫社會做一點是一點。”
戎裝雖脱,初心不改。他們是廣大退役軍人的優秀代表,秉承軍隊光榮傳統,用實際行動詮釋初心使命。他們來自各行各業,身份不同、崗位各異,但敢打硬仗、勇挑重擔的信念相同。他們的美是忠誠之美,是奉獻之美,是奮鬥之美,更是時代之美。
《 人民日報 》( 2021年10月15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