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文書寫現在和未來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用中文書寫現在和未來
用中文書寫現在和未來
用中文書寫現在和未來
用中文書寫現在和未來

夏啓航説,不管未來如何變化,都要多愛父母。

用中文書寫現在和未來

董子寧近照。

用中文書寫現在和未來

日前,由中國僑聯、全國台聯、人民日報海外版、《快樂作文》雜誌等共同主辦的“第二十一屆世界華人學生作文大賽”公佈比賽結果。參加海外徵文比賽的華裔青少年記錄了面對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的所見所聞,抒發了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的歡樂和悲傷之情,寫下了品讀中國古典詩詞的感悟和共鳴,描繪了對未來生活的暢想和嚮往……

本版選登部分獲獎作品(海外徵文),和讀者一起走進這些華裔青少年的中文世界。

口罩漂流記

邵兟麒(15歲)

我是澳大利亞墨爾本藥店裏的一隻N95口罩,自認為從顏值和功能上來説,都算得上是口罩裏的“貴族”。但是,我每天只能百無聊賴地躺在貨架角落裏。從我面前走過了無數的客人,卻沒有人注意到我,讓我覺得自己毫無價值。

出乎意料的2020年成了我命運的轉折點,猝不及防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我成了全世界的主角。2020年中國農曆正月,我被一位華人女士吵醒了,她握着我,興奮地説:“太好了,終於找到了。”我受寵若驚——居然有人這麼喜歡我。原來這位女士是要將我寄到中國,我內心感到特別驕傲。

不到一天,我就被這位女士包上防水的外衣,放進專用的箱子,跟兄弟姐妹一起被送到了機場。那晚,我乘坐飛機去往中國,這是我的第一次遠行。機艙裏的座位上擺着一箱箱口罩和防護服,每個箱子上都貼着“墨爾本華人捐贈”等中文字樣。

經過長距離的飛行,飛機抵達廣州白雲國際機場。還沒有來得及好好看看這座美麗的城市,我就被排隊等候的司機接上了卡車,透過車窗向外望去,令我驚訝的是所有人都戴着口罩,每一個口罩都在實現着它們的價值。再回頭看看車裏,裝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口罩兄弟姐妹,我感到這輛四面透風的卡車行駛在冬天的馬路上,是那樣温暖。

卡車不分晝夜地奔馳,傍晚時分,我被送到了一户人家。一進門就聽到一箇中國小孩大聲喊:“媽媽,墨爾本的口罩來了,我們不用擔心了。”全家迫不及待地打開盒子,這時候我才發現我在盒子的最底部,有一點點失落和傷心。

我盼呀盼!盒子裏的口罩在一天天地減少,終於快輪到我了。主人捨不得用,我在盒子裏待的時間比預想中的要長。我還沒來得及施展拳腳,就聽到中國疫情控制得越來越好的消息,這讓我對這趟旅行有點失望,但也為其他的口罩朋友驕傲,因為他們幫助了很多中國人。

又一個星期過去了,我躺在盒子裏愈發孤獨。突然,我所在的盒子被挪動了,我又被送到了機場。那個小孩正向我揮手再見,喊着:“祝澳大利亞好運!”這時候,我才知道,疫情肆虐,澳大利亞也未倖免,我再次被作為抗疫物資寄回故鄉澳大利亞。

墨爾本,我回來了。我重新打起精神,積極地等待着被髮放的那天。最終,我被作為“專業人士”送到了抗疫第一線,成為了一名醫院護士的口罩。我陪着她檢查一間間病房,看到了呼吸困難的老人在忍受着痛苦,我感到非常不安和難過。

在一線醫院的崗位上,我已經超負荷地工作了幾天。由於後備援軍——口罩兄弟姐妹還未到達,我只能被我的護士主人重複使用,我盡最大努力保護着她,但是我自己已經深深地感到身心疲憊,力不從心了。

我知道我就要離開這個世界了,但我一點也不後悔自己的選擇,我在家鄉最需要的時候回來了。可以説,我們口罩兄弟姐妹是這場疫情中當之無愧的勇士。再見了,祝願人類能早日度過劫難,一切安好!

(寄自澳大利亞)

看,花開了

劉芯羽(15歲)

“花開滿樹紅,花落萬枝空。唯餘一朵在,明日定隨風。”樹上的花都盛開了,紅彤彤的,格外豔麗;樹上的花都凋謝了,剩下的那朵花,也要隨風飄落了。

這首在小學時便學過的唐詩在我的腦海裏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至今仍記憶猶新。每當在萬物甦醒、百花齊放的春天,我穿行在一棵棵花朵開滿枝頭的樹間時,抑或是在冰天雪地的冬天,我坐在暖融融的屋子裏,從窗台觀望那一排排辛苦了一整年、正憩息的樹木時,這短短的幾句詩便將我內心所有的感嘆都詮釋了出來。

多年以後,我回過頭來再讀時又有了新的感受,發現詩人不僅描寫了季節更迭的景象,還隱隱地道出了更為深刻的含義。

同一首詩,不同的人讀,都會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感受,甚至有好幾種不同的理解。在人生不同的階段,這首詩也為我帶來了多樣的體驗。

每次覺得隻身一人無援無助時,這幾行簡短的詩句便浮現在腦海中,它讓我明白,享受與其他花朵一起盛開的瞬間並不難,可忍受獨自堅守在原地的歲月卻讓人望而卻步。

每次鼓起勇氣想要邁出新的一步時,就會想到滿樹花朵有齊放的那一刻,但也需做好有一天要親眼看着它們一朵朵落下的心理準備。

有時羨慕別人光鮮亮麗的生活,卻全然不知他們拼命揮灑過汗水。吸引人的是花朵的美麗,可美的背後卻是枝的堅強。

究竟為什麼在眾多詩詞中始終執著於陳知玄的這首《五歲詠花》,我無從解答,但這首詩一直影響着我卻是事實。

小學時,我背過的中國古詩並不少,好多都忘記了,但卻一直記得《五歲詠花》,以至於能倒背如流。我依稀記得第一次讀這首詩只是為了敷衍作業,沒想到長大後卻成為了童年時代比較完整的記憶。如今回憶起兒時的場景,總感嘆古時一個孩童寫的幾句話竟然能流傳千古,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後人;也感嘆文字的偉大,在經歷過漫長歲月後仍能讓讀者身臨其境抓住當時的景象。

有時,我會將自己想象成樹上那最後一朵花,逆風而上,不肯妥協,即使隻身一朵也要享受落地前的時光。

(寄自葡萄牙)

未來的一日

夏啓航(16歲)

“如果未來是藍天,那我們便是在藍天中飛翔的鷹……我們多麼希望未來是美好的,不再有塵埃,到處是綠洲。”聽着電視裏播音員的聲音,我愣了愣,未來究竟會是什麼樣的?

想到此,我不禁陷入沉思。在我思考之際,只聽到媽媽在叫:“你在幹什麼,看看幾點了,還在看電視,明天不上學了?”我一瞬間回過了神,趕緊跑向卧室,換好睡衣,躺下睡覺了。

早上,鬧鐘聲把我喚醒。我雖然很疑惑,因為我從來不放鬧鐘在房間,但還是起來了。拉開窗簾,發現映入眼簾的不是那灰濛濛的天空,而是蔚藍的天空。我自言自語地説:“今天天氣真好!”走出房間,我發現爸爸媽媽已經出門了,但還是給我留了早餐。吃過早餐,我便帶着書包出門了。眼前的景象讓我大吃一驚,外面不再是我熟悉的街道,展現在眼前的是一片綠油油。雖然街上依然車水馬龍,但我看到的不再是四輪汽車,而是磁懸浮列車,連自行車也被滑板所代替,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突然,我腦子裏閃過一個念頭——我穿越了時空。

想到這兒,我連忙跑回家,看到鏡子裏出現了一個比印象中的我成熟了不少的男子。此時,爸媽從外面走了進來。他們已滿頭白髮,我不禁感覺心疼,上前和他們擁抱。他們小聲嘀咕着:“這孩子今天怎麼了?”正説着,我的肚子發出一陣嘰裏咕嚕的聲音。媽媽聽到後,忙去廚房給我準備食物。我跟到廚房想幫忙,卻發現如今的廚房不再是以前的樣子了。廚房變得空蕩蕩的,不再和之前一樣,到處堆滿了東西。如今只有幾個機器擺在旁邊。媽媽看到我便介紹起來,畢竟我很少進廚房。

首先,我看到一個正正方方的大方盒,原來是切菜機。你只需要把想切的菜放進去,然後再在一個小屏幕上選擇想要將菜切成的樣子,再按開始鍵,幾秒鐘就能切好。接着,我看到一張大桌子,桌子中間有一口鍋,這便是炒菜機,同樣只需在屏幕上選好要炒的菜,再把菜的配料放進去,點開始鍵就可以了。我最後看到的是洗碗機,別看洗碗機普通,它可是能把洗碗的水過濾成飲用水,方便又環保。

走出廚房,路過浴室,我發現浴室門上有一個小屏幕上寫着預定。看到我滿臉疑惑,爸爸走過來為我解説道:“可以預定好用熱水的時間,到時間就可以泡個舒舒服服的熱水澡。”

時間慢慢地過去了,我回想起爸爸媽媽一天天地變老,而我卻還是頑皮任性,看着滿頭白髮、滿臉皺紋的他們,我想對他們説:“我……”話未出口,耳邊突然想起媽媽的叫聲:“寶貝,該起牀了。”我抬頭四處張望,看到媽媽還是烏黑的頭髮,站在門口的爸爸也是年輕的樣子。我笑了笑,不禁落了淚,走到他們身邊,抱了抱他們。

時間不等人,科技在發展,我們的家人也會慢慢變老。在我們為科技的迅猛發展而高興的同時,也多回頭看看自己的爸爸媽媽,多和他們擁抱,像他們愛子女一樣去愛他們。

(寄自丹麥)

我的外婆是“超級英雄”

董子寧(13歲)

我的外婆是一位非常受大家尊敬的女性。她的頭髮像雪花一樣白,她的眼睛像黑夜一樣黑,她的微笑像天上的星星一樣閃亮,她看起來總是容光煥發。我和她一起外出的時候,總遇到很多荷蘭當地的華人,大家都認識她,都會向她問候。外婆的個子雖然不高,但是她的雙手和身體都很有力氣,説起話來中氣十足,大老遠都能聽見。雖然近幾年來,她的身體時有不適,也經過幾次入院治療,但是她仍然跟以前一樣樂觀和勇敢。

我的外婆是荷蘭丹華文化教育中心的校長。在中文學校裏,她的工作很繁忙,但是每週六見到我經過教師休息室,她都會微笑地招呼我過去和她聊聊天。外婆常常會跟老師們開會,談談學校裏的大事小情。她有50多年豐富的教學經驗,老師們也經常會找她諮詢。外婆不僅常聽老師們的課,一起研究教學方法,還常在學校巡視,叫小朋友們注意安全、不要亂跑。

即使在家裏,她也會做很多學校的事情,比如安排學校每年的春節聯歡活動,讓同學們參加尋根之旅夏令營,到中國學習和旅遊,組織學生參加HSK漢語水平考試……我有時候在想,外婆雖然老了,但是她還能做那麼多事情。

其實外婆承擔的壓力有點大,但是她是個非常努力和堅強的人。在我眼裏,外婆就像一個“超級英雄”一樣,什麼都能做到!

除了校長的工作以外,外婆還常去她的150平方米的菜園勞動。外婆的菜園既是花園又是菜園,一年四季各式各樣的鮮花不斷地綻放着,菜園裏也種着各種各樣的瓜菜:西紅柿、荷蘭豆、南瓜等。我從小就跟着外婆去菜園勞動,外婆教會我澆水、摘菜、除草,還教會了我怎麼把荷蘭豆的豆苗種到地裏。

我和外婆一起去過很多地方旅遊。記得我6歲時,和爸爸、媽媽,還有外婆一起去了慕田峪長城,一家人拍了很多照片。我還記得兩年前,外婆帶着丹華的學生參加在山西運城舉辦的夏令營,當時頂着烈日,我們需要走一條建在兩座山之間的玻璃橋,從橋上的玻璃能夠清晰地看到腳下的深谷。我完全沒有想到,外婆竟然一點都不害怕,她從容地拿着枴杖走在橋上,一邊走一邊拍照片,還和同學們談笑風生。

我讀小學時,外婆每週三下午都會到學校接我回她家裏,晚上我們在外婆家一起吃飯。外婆每次都做很多好吃的菜給我們嘗,她煲的湯特別好喝,做的香煎餛飩也是一流。我們經常一起做煎餅吃,一邊吃一邊聊。我既會和外婆聊開心和熱鬧的事,也會聊我在學校難過的經歷。每次我難過時,外婆都會貼心地安慰我。雖然現在我已經讀中學了,忙碌了許多,但是我還是會常和外婆聚在一起,吃個飯、聊聊天,非常開心和自在。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外婆第一時間組織丹華的老師、家長、學生和志願者給武漢捐款,歐洲疫情嚴峻後,丹華師生改為上網課,堅持中文學習。

我常常想,外婆真是一個非常活躍的人,她75歲開車、堅持工作、熱愛勞動、關心故鄉、關注世界,她真牛!我覺得我的外婆是世界上最勇敢、最健壯、最有興致的老人,她是我心目中的“超級英雄”!

(寄自荷蘭)

詩歌伴我成長

尹一茜(15歲)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種文學經典,它經歷過風風雨雨卻依然熠熠生輝,寄託着對人間煙火、世間真情的讚美——它就是千百年來為世人所稱道的詩歌。

從“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開始,我就與它相識。當時年紀尚小的我並不明白其中的含義,只覺得念起來朗朗上口,而對它的認知也僅僅只有它是唐詩三百首的其中之一而已。後來,母親送了我一本詩集,在我的記憶中,那是一本帶有圖畫的厚厚的書本。我帶着好奇心翻開它,頓時被其所吸引,它們撥動着我的心絃,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我走上了閲讀詩歌之路。

小學時,我漸漸地開始誦讀、瞭解詩歌,慢慢地,我發現了其中的奧妙,它們能表達出我心中所想,無時無刻不在激勵着我。

身處逆境時,我會想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當同學不認真學習時,我可以告訴他“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當我拖延事情時,我會警告自己“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在詩歌的世界裏,我不僅明白了很多人生道理,還看到了絢爛多姿的中國大好河山。

詩仙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讓我看到了高崖上的瀑布瀉落下來的雄偉壯觀;“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讓我感受到了黃河的洶湧澎湃;“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帶着我走向美好的生活,那寧靜夜晚中的落花,那忙碌的燕子和睡着的鴛鴦,在我腦海中形成了一幅幅和諧的圖畫。

詩歌,一個美麗的字眼,你陪伴了我每一個日日夜夜。詩歌情絲悠長,詩歌伴我成長,詩歌永遠伴我身旁。

(寄自西班牙)

韶華不為少年留

李彥妮(15歲)

雨後初晴,午後無風。家中的書櫃上排滿了泛黃的書,雖説不捨得扔,卻也從不曾翻看細讀。微弱的陽光透過玻璃,落在這些書上,靜謐安逸。我端詳着,選了一本詩詞。

坐下後,隨意一翻,映入眼簾的竟是密密麻麻的批註。我仔細一看,這陌生卻又熟悉的字體竟然是我的。兒時的字體歪歪扭扭,可愛又可笑。這本詩詞是我兒時學詩的重要資料,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去背誦理解。可時光匆匆,這些內容已經被我拋到腦後,心中略感可惜。翻至最後,我的目光停留在一句詩詞上,它被用醒目的熒光筆勾勒出來,那是宋代詞人秦觀的《江城子·西城楊柳弄春柔》中的一句“韶華不為少年留”。我心中不由蕩起了層層漣漪,這句詞細膩柔美但也惆悵,“韶華”即美好、風華正茂的時光。雖是美好,但也是稍縱即逝的,若我們不用心感受,它便飛快流逝了。

伴着一杯熱茶,我感慨萬千。望向窗外,街道上的行人口罩遮面,匆匆而過。結伴同行的人也都沉默不語,再無談笑風生的熱鬧情景。

我想起,在中國疫情嚴重時,不少中國小留學生馳援祖國,將抗疫物資運送回國。

韶華雖易逝,他們卻用奮鬥點亮了青春,為社會做出了貢獻。

身邊的茶水香氣氤氲,撥開歷史的霧靄,我彷彿置身於現實的喧囂之外。我想到了《論語》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我想,“韶華不為少年留”是那時的我留給現在的我的一個警醒。在這瞬息萬變的世界裏,各種吸引人的網絡遊戲、軟件、影視劇層出不窮。青春歲月短暫,不該將思緒勾在虛無縹緲的東西上。諸葛亮的《誡子書》中説:“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浮躁不安的心,無法去追尋夢想,且無法高瞻遠矚。少年要朝氣蓬勃、意氣風發。

時光易逝,願暮年回首,不悔年少當初。

(寄自南非)

(本版圖片除作者提供外均來自網絡)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807 字。

轉載請註明: 用中文書寫現在和未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