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説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下半句更經典,卻幾無人知

在每個人的一生中,父母之愛可謂是最純粹,也是最珍貴的感情。自出生以來,父母捨不得吃捨不得穿,為子女提供最好的生活條件和資源。家長可能對自己苛刻,但卻絕對不會對孩子小氣,對待孩子,平日裏是捧在手中怕摔了,含在口中怕化了。即便生氣時的打罵,也並不是真的生氣,而是恨鐵不成鋼,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變得更好

俗話説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下半句更經典,卻幾無人知
事實上,作為夫妻愛的結晶,當孩子出生後,每個家長對於孩子的愛都是刻在骨子裏的,它比愛情純粹,比友情純真,一切都在為孩子着想。不過,由於表達愛的方式不同,很多家庭卻陷入了一個怪圈。孩子與父母產生隔閡,不願與家長説話,關係越處越冷,也寒了家長的心

俗話説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下半句更經典,卻幾無人知
在作家畢淑敏作品《孝心無價》中,有這樣一句話廣為人知,那就是“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這句話所表達的含義非常簡單,那就是父母賜予我們生命,讓我們得以降臨世界,才能品讀人間的是非善惡,體驗人生百態。我們應該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不過,這句話雖然流傳甚廣,但它的下半句其實才是精髓所在。但在口口相傳中,大多人只知道這一句,卻不知它還有下半句!
如果説,“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表達的是純正的感情和温情的話,那下半句“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則充滿了辛酸。父母在世的時候,自己知道自己從哪來,也有屬於自己的歸家路,這時家是家,家鄉是家鄉。

俗話説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下半句更經典,卻幾無人知
但父母畢竟不是超人,隨着時間的流逝,他們終究會老去,年華不在。歲月這把無情刻刀在他們的臉上刻上一道道皺紋,也讓他們的身體變得虛弱且不再健康,而當他們逝去的那天,家已不再是家,曾帶給我們無限温暖的家鄉,也成為了故鄉。這兩句俗語既温情又讓人感到心酸,也激起了人們的孝順之情。畢竟“子欲養而親不待”,才是人世間最大的悲劇所在。

俗話説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下半句更經典,卻幾無人知
在家時,對於近在身邊的家人,我們總覺得他們囉嗦,什麼都不懂,也很容易對他們發火。但當我們遠離家鄉,遠離父母時,卻總覺得少了點什麼。而當在外感到疲倦、累了的時候,才能感覺到父母的重要性。只要父母在,我們便永遠有歸處,也有着目標和方向。到家見到父母的那一刻,一切防備全部放下,我們不用再偽裝自己,可以活得天真,就像孩子一樣無憂慮。可是如果父母不在了,我們又能去哪呢?

俗話説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下半句更經典,卻幾無人知
俗話説“百善孝為先”,不管平常我們是如何對待父母的,今後都希望大家能給日漸老去的父母一個温暖的擁抱,也對他們多一些包容與耐心。父母愛我們,渴望懂我們,也渴望瞭解這個世界,別因腳步匆匆而忘記、忽略了父母。人生無法重來,“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97 字。

轉載請註明: 俗話説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下半句更經典,卻幾無人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