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昭東 環球時報記者 張旺】路透社13日發表獨家報道稱,德國經濟部長羅伯特·哈貝克當天表示,德國政府正在制定一項新的對華貿易政策,以減少對中國原材料、電池和半導體的依賴,並承諾在與北京的貿易往來中“不再天真”。
哈貝克對路透社表示,雖然中國是一個受歡迎的貿易伙伴,但德國不能允許北京的保護主義扭曲競爭,也不會在失去業務的威脅下抑制對北京的批評。他説,德國必須向新的貿易伙伴和地區開放,鑑於許多行業嚴重依賴對中國的出口。德國經濟部正在制定新的德中貿易政策,其中大部分已經完成。在新政策中,“你們會看到(我們)不再天真”。哈貝克表示,柏林方面還希望更嚴格地審查中國在歐洲的投資。
在報道哈貝克的最新涉華言論時,德國電信新聞網13日提及,該國總理朔爾茨主張進一步多樣化。朔爾茨13日在柏林舉行的“僱主日”活動上表示,他“反對所有現在提倡去全球化理念的人”,“我們不會那樣做的”。他解釋説,在南美洲、非洲特別是亞洲有很多有影響的國家,應該繼續合作。
路透社稱,過去6年,中國一直是德國最大的貿易伙伴,2021年兩國貿易額超過2450億歐元。但由於擔心對中國的依賴,德國現政府對北京的態度變得更加強硬。路透社8日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德國經濟部正制定一攬子措施以降低中國市場對德企的吸引力,相關措施可能包括減少或取消對華投資出口的國家擔保、停止在華舉辦推介活動等。實際上,早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前,德國就已經出現“減少對華依賴”的聲音,其“導火索”就是疫情中德國對中國醫療物資的依賴,俄烏衝突也讓德國擔心在其他領域過於依賴中國。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崔洪建14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德國最近的確有一些討論,包括政府內部,想要減少對華依賴。但至少眼下,德國乃至歐洲在對華經貿等領域的態度跟美國還是不一樣的,並不是以“脱鈎”為方向,而是多元化。德國政府所謂“減少對華依賴”還只停留在口頭,尚沒有付諸行動。即便以後有了具體措施,也不太可能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干預。比如,德國政府以後可能會減少對企業向中國投資的支持,讓企業自己考慮背後的政治成本和政治風險。
“到目前為止,德國政客們的呼籲似乎收效甚微。”德國《世界報》13日稱,2022年上半年,德國從中國的進口同比增長46%,德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額為創紀錄的100億歐元。德意志銀行首席執行官澤温最近也強調:“所有在DAX上市的企業超過1/10的銷售額來自中國。中國是我們經濟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