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給鄉下奶奶帶,老二給城裏姥姥帶,3年後倆兄弟的差距比較大

文|西紅柿媽媽
奶奶和姥姥,雖然是兩種稱呼,但是他們對孩子的愛,都很深沉。只是,每個奶奶和姥姥帶娃時,對孩子的態度方法不同,所説的話也不一樣,有可能會影響到小孩子。
大寶給鄉下奶奶帶,老二給城裏姥姥帶,3年後兄弟倆相見,差距比較大
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寶媽張女士把大寶,送到了鄉下的奶奶家,又把小寶送到了城裏的姥姥家裏。
寶媽這樣的做法,老公不太同意,老公説:“不如都放城裏的姥姥家,咱們也方便照顧。”
大寶給鄉下奶奶帶,老二給城裏姥姥帶,3年後倆兄弟的差距比較大
但是,寶媽堅持不肯,她覺得把大寶送鄉下奶奶家,也是一種鍛鍊。另外,寶媽也心疼孩子姥姥的身體,怕倆娃太累,老人吃不消。
寶媽把兩個孩子安頓好,就全身心撲在了工作上。這三年裏,她忙着加班,忙着拼業績,很少跟孩子團聚。
3年裏,寶媽只分別看過大寶兩次,看過小寶一回,匆匆聚一起,又匆匆散了。
3年後,寶媽張女士的工作取得了進展,爬到了領導崗位,帶着一個小團隊組建了新公司。薪水每個月5萬,任務也沒那麼繁重了。這時候,寶媽想把兩個娃接回來,帶在身邊。
然而,親自接回兩個娃後,兩個娃的表現,卻讓寶媽感覺很詫異,他倆相差的實在太大了。
大寶給鄉下奶奶帶,老二給城裏姥姥帶,3年後倆兄弟的差距比較大
大寶在鄉下奶奶家,變得又黑又瘦,整個人沒精氣神,一點也不愛説話了。見到媽媽時,大寶沒有表現出熱絡感,倒是有點疏遠,很客氣。
姥姥帶大的二寶,就不一樣了,他很粘着媽媽,主動誇媽媽“好漂亮”。二寶整個人又胖又沉,媽媽都抱不動了。
張女士很詫異,都是老輩帶大的娃,差別怎麼這麼大呢?
為什麼姥姥帶大的娃,對媽媽格外親?
①姥姥心疼閨女,會説媽媽的好話
當姥姥的人,都很心疼自己的閨女,會本能的在孩子面前,説盡媽媽的好話。
比如,“媽媽在外面工作,很辛苦的,但媽媽為了你,什麼苦都能吃,你長大了可要孝順媽媽呀!不然,姥姥就不愛你了。”
姥姥對孩子媽媽的愛,完全出自於母性,這是一種本能。所以,總聽見姥姥説媽媽好話,孩子對媽媽就格外的親。
小孩子在心底裏,已經接受了一個概念“媽媽這麼做,都是為了我”。自然,孩子會愛媽媽,沒有隔膜。
大寶給鄉下奶奶帶,老二給城裏姥姥帶,3年後倆兄弟的差距比較大
②姥姥把對女兒的愛,都給了孩子
姥姥身為長輩,一生最大的心願就是,盼着女兒過得好,希望自己能幫女兒做點事情。所以,姥姥帶孩子的時候,會非常用心,姥姥會把最好的一切都甘心給孩子。通常情況下,姥姥不會有任何的抱怨。
孩子在姥姥家過得很幸福,感受到了温暖和愛,孩子自然就會對媽媽很好,不會記恨媽媽,孩子的心裏能充滿愛意。
大寶給鄉下奶奶帶,老二給城裏姥姥帶,3年後倆兄弟的差距比較大
③姥姥閒談時,愛談媽媽的趣事
最重要的一點是,姥姥帶大的孩子,經常會聽見關於媽媽的事情。姥姥會在跟孩子交流時,講媽媽小時候的趣事,講媽媽小時候是如何懂事,如何討姥姥開心。
這個過程看似無心,但卻會在孩子的心裏紮下根,孩子會覺得自己跟媽媽之間,沒有芥蒂,有着一樣的經歷和聯結,孩子會覺得跟媽媽很親近。
大寶給鄉下奶奶帶,老二給城裏姥姥帶,3年後倆兄弟的差距比較大
④姥姥帶娃,有事情會直接跟媽媽講,溝通比較順暢,三代人隔膜少
姥姥帶娃過程中,無論孩子出現什麼事情,姥姥都會直接了當的跟媽媽説,不會藏着掖着,更不會各懷各的心思。
這點非常好,兩輩的人之間沒隔膜,感情深厚,孩子就能夠感受到真愛。
例子:二寶被姥姥帶大,有一回,二寶想要吃年糕,姥姥不給買。二寶就跟媽媽打電話告狀,説姥姥欺負他,很摳門,他要回到媽媽的身邊。
媽媽根本就沒有半點懷疑,沒有考慮自己沒給長輩錢,長輩開心與否,媽媽鐵了心的認定一個事實:孩子在撒謊。
大寶給鄉下奶奶帶,老二給城裏姥姥帶,3年後倆兄弟的差距比較大
然後,媽媽就在電話裏,直接教訓孩子,“要尊重姥姥,不許污衊人,必須要像對媽媽一樣,真心實意愛姥姥。
果然,事後姥姥得知孩子告狀,就又跟閨女聯繫了一下,把事情説明白了。原來,姥姥就是怕孩子消化不好,不敢給孩子吃年糕。就這麼點事,孩子就耍了“壞心眼”。
這件事情看似很小,但如果是奶奶帶娃,寶媽可能就容易誤會老人。兩個人的溝通也可能不夠順暢,畢竟姥姥是娃媽媽的親媽,這層血緣關係決定了兩個人之間,存在着一定的親密度。這點,永遠是奶奶帶娃,比不上的優勢。
奶奶帶娃,跟姥姥帶娃,多少有點小區別,您認為呢?
大寶給鄉下奶奶帶,老二給城裏姥姥帶,3年後倆兄弟的差距比較大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95 字。

轉載請註明: 大寶給鄉下奶奶帶,老二給城裏姥姥帶,3年後倆兄弟的差距比較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