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高贊:為什麼壞人往往過得很好?

知乎高贊:為什麼壞人往往過得很好?

“為什麼總是人善被欺?為什麼壞人總是過得比較好?”

最近一次聽到這話,是我前同事説的。他的競爭對手以匪夷所思的低價競爭客户資源。就比如説某個小項目他報價50萬,對手可能上來就説“我們30萬就能搞定”,但在同事看來,這價格連成本都包不住。

客户的訂單額佔了他小公司的不少比例營收,萬一真被搶走生意,業績將斷崖式減少。

氣得同事大罵對方沒有職業操守、到處坑蒙拐騙。

“哎,老實人實在太難了。”

我之前在知乎看到不少類似問題:

知乎高贊:為什麼壞人往往過得很好?

很多人都糾結這問題,好人沒好報,壞人樂逍遙,感慨世道不公平。

相比評價公平與否,我覺得細品背後的邏輯和應對方法,要有意義得多。

01

首先我想説的是,真正的壞人本來就沒啥道德底線。

他們會將一切言行合理化,從來不認為自己壞。

電視劇《隱秘的角落》裏,張東昇把岳父岳母推下懸崖之前、殺害妻子之前總是看似卑微地問一句:“我還有機會嗎?”

表面上看,張東昇是被逼無奈,對方不給自己機會所以才痛下殺手。

實際上呢,他明明知道,對方肯定不會給出想要的答案,他只是為了將一切合理化才象徵性地問了那個問題。

莫言在2012年獲得諾貝爾獎的演講致詞中,講了一件親身經歷。

小時候家裏窮, 中秋節難得包了頓餃子,每人只分到一碗。他正吃時來了個要飯的老人,於是莫言就端出半碗紅薯幹給乞討老人。

沒想到老人破口大罵:“你們吃餃子,卻讓我這老人吃紅薯幹,你們的心是怎麼長的?!”

莫言氣不打一處來,正要發火的時候母親訓斥了他,然後端起自己那半碗餃子倒進老乞丐的碗裏,老人坦然地吃完餃子就走了。

在老人看來,“你們吃什麼,就必須給我吃什麼。”自我合理化後,自然能氣定神閒地説出上面那番話。

壞人有兩個習慣:

一是自有一套價值觀,在這價值觀裏,他的壞是邏輯自洽的;二是頻繁伸手索要,哪怕別人沒有義務給他什麼。

伸手次數多了,總能遇到些好欺負的人對吧,得逞嚐到甜頭後,壞人便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索取。

02

為什麼許多自認是好人的人,過得一地雞毛?

不知道你發現沒,形容一個人“老實”,往往跟着另一個詞“單純”。

説得直接些就是:缺乏謀略。

就拿開篇我前同事遇到的搶生意那事,他的老客户是由熟人介紹合作的,類似報價一直都是固定價格,客户一聽説有人能以原價40%的費用包下,馬上轉過頭讓他降價。

這時拼低價不見得是上策,而可以多考慮:

1、把服務量化展示或分級提供。

2、後續抓緊多拓展新客户。

砍掉40%的費用當然也能做,但要明白地告訴客户做到什麼程度,方便他做橫向比較;至於丟了這客户將嚴重影響公司的營收,暴露的是同事的經營問題:客户羣單一,訂單來源過於集中。

退一步説。

假設客户最終選擇的A公司,就是用低價搶到合作然後敷衍了事,客户自然還會回來找你。但假如A公司真的以低價交付出符合用户預期的產品,這符合市場競爭的規則。

你要多考慮是不是自己要優化成本結構,是不是提高代碼可用度等等。

直接把對方定義為壞人,看着很解氣,也很容易獲得道德支持,但無法幫你解決問題。

知乎高贊:為什麼壞人往往過得很好?

上週末我陪我媽重刷《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裏面一些細節頗有意思。

盛明蘭是家中最不受寵愛的庶女,深宅之中處境艱難,但她不僅温柔善良,而且聰慧隱忍。

祖母讓她臨時管家,面對林小娘不安好心地塞過來的下人們,明蘭發現她們諸多逾矩行為沒有馬上懲戒,而是按兵不動,等幾個人把事情越鬧越大驚動大娘子,再借用大娘子的手段將她們全部料理了。

她的容忍並不是退讓,只是以退為進,再伺機而動一招擊中。

所以,不是説好人就容易被欺負,而是缺乏謀略的好人,容易被人踩在腳下。

03

還有一種常見的好人特性,是臉皮太薄。

最典型的莫過於追債時。

我有個同事借給同鄉8千塊錢,微信催了幾次都被搪塞過去,有一次我們在一起吃飯,同鄉估計是又看到催還錢的信息,惱羞成怒電話打過來。

聲音大到我們在旁邊都隱約聽到了:

“你別催了好嗎?催了也沒用啊,都借了這麼久你幹嘛糾結這幾天?搞得這麼難看你説何必呢?!”

同事有些懵了,壓低聲音説:“沒事沒事我就是問問……我最近也剛好要用錢。別生氣啊,我可能心急了些不好意思啊……”

我們聽了都一肚子火。

掛了手機,同事又開始懊惱。他知道同鄉收入不算太差,想不明白為什麼一直拖欠他的錢。當初借錢時千恩萬謝,還開玩笑稱他為X總。

知乎高贊:為什麼壞人往往過得很好?

容易被欠錢的好人,通常有幾個特點。

1、愛面子。有錢了,怕被人説小氣;沒錢了,怕被人説窮;追債時,怕惹對方生氣,加上愛聽恭維話,所以很難拒絕他人。

2、愛為他人負責。有些人覺得“我不幫他,他就毀了啊”,實際上人家過得好好的,該旅遊就旅遊,該花錢就花錢 。成年人必須為自己行為負責,你如果替他的錯誤買單,那爽了,他繼續犯錯不是很舒服麼?

3、迷信人性趨善。把人往好處想是善良的標誌之一,但利益面前若沒有約束,人性是趨惡的。沒有憑證、沒有字據、沒有懲罰,難免讓人動邪念。

與其糾結欠錢的人為什麼那麼壞,不如學會防賴賬的本領。

畢竟再無賴的人來借錢,只要你不點頭,他也沒辦法。

你心裏夠健康又強大,就不會在意那些強盜邏輯,就能保護自己的錢。

04

之前看到白崇禧將軍教育兒子的故事,挺有意思。

兒子白先敬小時候經常與小朋友打架,每次打架回來,白崇禧第一句話便問:“是你欺負別人還是別人欺負你?”如果聽到是兒子欺負別人,胖揍一頓,再拎着兒子的耳朵親自上門給人家道歉。

如果聽説是被人家欺負了,白崇禧會繼續問:“你還手沒有?”

假如沒有還手,這頓揍比前一種情況更慘。

沒事不挑事,有事咱也不怕事。

好人的一個必修課程,其實是學會如何做個“壞人”,要有當壞人的能力和勇氣,不然就是個沒價值的爛好人。

當然不是説要去欺負人,而是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適當強勢。

我剛工作時是部門裏崗位最低的,同事們給我什麼事就做什麼事,有時其他項目組的人讓我幫忙,我也憨憨地答應下。

結果是什麼呢?

找我幹活的人越來越多,有時即時溝通工具上找不到我,同事就馬上打電話、甚至跑到我位置上叫我幫忙。我正兒八經的分內事反而做得乏善可陳。

後來隨着自己臉皮越來越厚,懂得開誠佈公(或是簡單粗暴)地表達想法,反而少了許多困擾。

“這任務最好由誰牽頭,他們職能就是XXX。”

“這事需要哪些資源,不然很難實現。”

“這流程不合理地方挺多的,比如1234……”

從某個角度上看,建立起一個不太好説話的形象,能自動擋掉一些沒必要的事情。

知乎高贊:為什麼壞人往往過得很好?

05

最後我想説幾句題外話。

單純評論好壞的意義,其實並不大。

因為很多人所謂的壞人只不過是自己不喜歡的人而已。何況,就算人家真不厚道,比遇到壞人更糟心的,是你沒有反擊的能力,也無處逃避。

這個世界的真相之一,不是誰好誰有理,而是誰強誰有理。

如果你留意那些名人經歷,會發現他們人性中都存在諸多陰暗面。

《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羅伯特·清崎利用名下一家公司的破產,保護了其8000萬美金的資產在清盤中不受影響。喬布斯、貝佐斯等等的傳記裏,他們的能力大家肯定都有目共睹,只是道德上……那就見仁見智吧。

善良確實是個寶貴的品質,但相比智慧、理性、冷靜,善良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

越善良的人,越要有能力維護自己的善良。

就像李嘉誠教育孩子們時説的那句話:

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仁慈的獅子”。仁慈是本性,但單靠仁慈還無法成功。要有獅子的力量,才能賺錢養家,才能保護親人,才能反抗欺壓。

共勉。

作者:臨公子,

生意人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07 字。

轉載請註明: 知乎高贊:為什麼壞人往往過得很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