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星氾濫“成災”?變了!收購商在碼頭苦等,價格上漲還要提前預訂…
本文轉自【生活日報】;
3月上旬,
青島膠州灣海域突然出現大量海星,
瘋狂捕食養殖區內的蛤蜊、牡蠣等貝類。
據統計,此次受災面積約10萬畝,
預計造成經濟損失約1億元 。
“派大星”現在怎麼樣了?
據報道,3月18日上午,
記者再次來到碼頭採訪發現,
全國各地的商販來青島採購海星,
碼頭上出現了海星供不應求的情況。
當地多位漁民稱,現在海星需要提前預訂。
3月19日下午3點,
出海捕撈海星的漁船
陸續返回青島紅島漁港碼頭,
漁船一靠岸,
早已等候在碼頭上的幾家收購商就聚攏上來,
忙着稱重、裝箱。
記者瞭解到,與海星數量最高峯時
一船能捕撈四五千斤相比,
最近兩天能捕撈的海星數量大幅度減少,
很多漁船出海只能帶回一千多斤海星。
由於貨源減少,
海星收購價也從最初的4元左右,
上漲到目前的5.5元左右。
目前海星數量已明顯減少
此前,漁民主要通過人工潛水的方式捕撈海星,為提高捕撈效率,青島市海洋主管部門在報告山東省農業農村廳後,允許漁民在養殖區內圍海底布,設置此前禁用的大網目“地籠網”誘捕海星。
當地漁政部門將對海星災害時期的地籠網、拖網等特殊網具的使用進行全程監管。災害結束後,所用網具由轄區漁政部門統一組織妥善處置。
自然資源部北海環境監測中心高級工程師 趙升:
在膠州灣西南部黃島附近海域,我們發現有海星分佈,大約密度是6到8個每平方米,海星的個體相對比較大一些,平均腕長約8-10公分,重量在110-140克。與3月12日調查所掌握的情況相比,海星數量呈減少的趨勢。
北海環境監測中心專家認為,海星數量減少與地籠網的布放及當地漁民持續潛水採捕有關。
吃光海星,這個辦法靠譜嗎?
雖説海星沒什麼天敵,有很多網友表示,派我們出場不就得了。
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張光濤:
海星是可以吃的,但是關於能不能開發食用海星來控制它的種羣,我們要這樣來考慮這個問題。
首先這個方法是可行的,因為海星尤其是性成熟的時候,的確是可以吃的。因為海星的食用的部分主要是它的生殖腺,也就是説如果我們吃的話,捕撈上來的大部分都是成體的海星,也就是即將產卵的海星。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可能通過吃的方法去控制海星也有一些問題。首先第一個方面,海星僅僅是在性成熟的時候才有食用的價值,可能幼品的海星就沒有人吃或者是沒有人捕撈了。再者海星是可以作為一種藥材使用的,是藥三分毒,所以吃它的時候也不能吃得太多。
來源:央視財經,新華社,海報新聞,每日經濟新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