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上很早就流傳着一個傳説,説美國和**這兩個超級大國後來的發達,全是因為他們在攻入德國之後搶劫走了的德國圖紙和技術。不知道説這話的人學過歷史沒有,但能相信這話的人,脖子部位以上的東西里絕對需要點什麼。看看二戰時美國的製造業,軍艦簡直就像下餃子。但後來美國為什麼相對德國越來越衰敗了呢?只能怪他們自己。
·“盎格魯-撒克遜模式”PK“萊茵河模式”
有人説美國所謂的黃金時期是二戰之後的三十年,製造業簡直創造了一個世界奇蹟。
但隨着網絡化時代的到來,美國的去工業化越來越嚴重,“鏽帶”越來越嚴重。啥叫鏽帶?就是機器長期不開,都放置生鏽的地區。
為了降低工人成本,美國曾經拼命向貧窮的亞洲國家轉移國內的工廠,這就造成了美國製造業空心化特有的怪象。
而這時,美國的就業率越來越低,而資本家賺的錢卻越來越高,企業的效率也越來越高。以前美國煉一噸鋼需要八個工時,現在他們只需要1.5個工時。
而美國曾經的工人是中上層階級,他們拿的薪水比辦公室白領的薪水還高,是普通亞洲員工工資的8-10倍之多。
而且人家的休息日還多,福利還好,還不用擔心養老問題。
但後來的美國則堅持認為,只有創新經濟和知識經濟才能改變世界。
所以後來美國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高科技公司,他們有時僅僅幾個人就能創造出世界奇蹟,這就是著名的“盎格魯-撒克遜模式”。
而德國在戰敗被列強瓜分之後,經過那麼多年的努力,後來終於突破了東德和西德的界限實現了德國統一。
但死裏逃生的德國則一直主推製造業第一的模式,也就是萊茵模式。
德國工人在一個廠的平均工齡是34年,幾乎都是幹一輩子。在德國一個人工作,就可以輕輕鬆鬆養一家四口了。
而美國在廠裏打工的人平均就業年齡僅僅4年都不到,和德國高專精的工人比,德國工人叫工匠,美國工人簡直就是一羣毫無敬業精神的“臨時工”。
·美國衰落的形成
德國製造業佔GDP的21%,而美國僅僅只佔13%。
當美國製造業空心化之後,失業後的工人一下從中產階級跌落到了像收銀員這樣的低級服務業者。
大量失業的美國工人為了表達對政府的不滿製造出來了各種各樣無法調和的社會矛盾。
為了當上總統,有個黃頭髮的老頭喊出了要重振美國製造業的口號,結果他贏了。
但他將來會不會説,如果再給他20年,他就能改變整個美國的謊言呢?我想他沒這個機會。
當得到這個消息之後,有個生產玻璃的老闆去他們那裏辦廠了。
除了辦廠,他還拍了一部電影,説了幾句實話,結果就被人罵得要死。這個曾經捐贈過幾十億的人是誰,我已經忘記他的名字了。
但這個老闆也説了,去你們那裏辦廠也可以,你們的工會一定要注意點。
什麼是工會?工會在美國和德國這些國家能起到什麼作用?這我就不知道了。
另外,美國地盤那麼大,人口也不算少,他們為什麼不想想其他辦法呢?
比如他們可以學德國,實行教育雙軌制。精心培養工匠,讓他們像日本和德國人那樣在一個廠裏一干就是一輩子。但急功近利的美國人死就死在自己太滑頭上。
·美國衰落一點都不虧
看看德國的工廠,其中99.6%的都是500人以下的小型企業。
他們很多都是家族式的,生存在鄉鎮或山村裏的家族企業。
這裏的老闆和工人很多都是世襲的,有的企業一干就是幾百年。
他們技術達到了什麼程度?一個手錶上的零件用肉眼就能看出幾微米的差距。
德國的大學入學率比我們還少18%,但他們一線工人的工資比領導層的還高,有的是我們同行業、同種類工人工資的幾十倍。
德國人靠的是什麼贏得是市場?
是高價格,是高質量,是品牌,是口碑。
德國企業的高級管理多數都沒上過大學,而是從一線工人慢慢升上去的。
他們雖然學歷不高,但個個都是技術精英。
而且德國的企業特別低調,低調到不上市、不申請專利、不做廣告,但卻能佔到全球市場一半以上的份額。
再看看美國企業的CEO,今天去這個晚會,明天去哪個媒體,彷彿他們比明星還明星。
因為美國管理層服務的是股東,看中的是眼前利益。並且,他們的工資和他們的薪水直接掛鈎。
只要把自己炒作起來,把眼前的錢賺到手,他們什麼坑蒙拐騙的招式都用得出來。
我們初中不是學了嗎?西方資本家為了自己的利益,將牛奶倒入河中都不給窮人喝。
而德國的企業和工人則是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幹,安安分分地發財。在這樣的對比下,美國不衰落才怪。
其實,像德國和日本這樣的做事風格一點都不難學,那為什麼美國人不去學呢?
因為美國人會給自己找各種各樣的藉口,説德國小,好發展,説日本再有錢也沒尊嚴,美國人才是大爺。看看美國日益衰落,是不是他們自找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