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鐵在燒!真實的鐵原阻擊戰 遠比電視劇中更殘酷

由 淡圖強 發佈於 綜合

最近,《跨過鴨綠江》持續熱映,大家在追劇的同時,也再一次體會了先輩的犧牲、戰爭的殘酷。然而,真實的戰爭遠比影視作品要更加殘酷。今天,我們來聊聊五次戰役中的那場驚心動魄的惡仗:鐵原阻擊戰。

(文字較長,分兩篇發)

背景-大規模反擊

鐵原阻擊戰,發生在五次戰役的第三階段。

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是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我軍為挫敗敵人從側後登陸的企圖,奪回戰場主動權,在"三八線"南北地區進行的一次大規模反擊作戰。

四次戰役後期,美軍以“磁性戰術”與我始終保持接觸,發動多次攻勢作戰。4月中旬,李奇微發現志願軍後續兵團集結,判斷我軍將於4月下旬或5月初發動攻勢,遂決定主要兵力轉入防禦。

1951年4月22日黃昏,我軍主動發起五次戰役,中朝軍隊共14個軍,分為東西兩個集團,以西線為主,同時開始進攻,時展順利,敵則且戰且退。戰至28日,“聯合國軍”主力撤至漢城及北漢江、昭陽江以南地域重新組織防禦,妄圖誘我攻城,以綿密火力給我以大量殺傷。鑑於在漢城以北殲敵機會已失,且糧彈將盡,我軍遂於29日停止進攻。在第一階段攻勢中,將戰線向南推進70至80公里,共殲敵2.3萬人。之後,我軍主力東移,於5月16日發起第二階段作戰。戰至21日,我軍在東線推進50至60公里,殲敵1.7萬餘人,再次迫於糧彈不足,停止作戰。

隨着戰役深入,我軍的後勤劣勢愈發突出,補給線在敵人強大空軍的絞殺下,完全無法跟上部隊的進攻步伐,僅僅幾天時間,我軍糧彈已盡,而對手,似乎在有意保存實力。

三十年的戎馬生涯,讓彭德懷嗅到了極度的危險-我軍主力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

1951年5月21日,彭德懷果斷命令各軍全線後撤。

然而,還是晚了,出乎我軍預料的嚴重情況出現了。

危局-兇險的態勢

老辣的李奇微早就洞悉了對手的弱點,時刻等待着我軍糧彈耗盡的那一刻。幾乎在彭德懷下令撤軍的同時,李奇微傾全軍之力發起兇猛反撲。以美軍7個師的機械化部隊為主力,集中13個師的兵力大舉進攻,在強大空軍支援下迅猛北進,三天內即向縱深突進50至60公里。24日,志願軍第12軍軍部及下屬2個師、第27軍主力、第60軍第180師等部被截斷於三八線以南。

李奇微的目的,就是要將我軍主力圍殲於三八線以南。

戰局急劇變化,態勢愈加兇險。綿長戰線上,雙方大軍激烈廝殺。作戰地圖上,紅藍箭頭縱橫交錯。在錯綜複雜的態勢圖上,彭德懷和李奇微不約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在了同一個地方:鐵原。

鐵原,位於朝鮮半島的肚臍部位,有3條鐵路在此交會,分別通向南方的漢城,北方的元山和東部的金剛山,也是通往三八線和志願軍後勤補給基地的重要交通樞紐,志願軍的大量部隊、物資和後方機關,當時正在通過這裏後撤。志願軍的司令部,就在距此百里地空寺洞。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看鐵原地區的衞星地圖,就會發現,鐵原緊鄰三八線,南側地形以山區和丘陵為主,往北則是一馬平川的盆地,地形非常適合“聯合國軍”機械化部隊行動,一旦被突破,敵人強大的機械化部隊將造成嚴重後果,志願軍將面臨全線崩潰的危險。

鐵原的重要價值,敵人同樣十分清楚。美第八集團軍司令範弗裏特集結近5萬主力部隊,在大量飛機坦克的配合下,浩浩蕩蕩殺奔而來,勢在必得。

此時的危局,鐵原是關鍵中的關鍵,必須死守,不計代價。

這個艱鉅的任務,交給了63軍。

殘軍-疲憊的63軍

第63軍是原華北野戰軍主力部隊,軍長傅崇碧,1951年2月15日,63軍奉命作為第二批部隊入朝作戰,被編入志願軍第19兵團,換裝了蘇式輕武器及部分重武器,入朝時約36000人左右。

在第五次戰役前期作戰中,63軍表現出色。面對“聯合國軍”堅固設防的臨津江防線,突出奇兵,多路隱蔽接敵,迅速突破臨津江防線,重創英軍第29旅,560團等部於雪馬裏地區全殲英軍王牌部隊格羅斯特營。此外,還參加了穿插納木裏、千城裏、篁芳裏,攻破清平川大橋,搶佔禾也山高地等多場戰鬥。

但是,此時正在回撤的63軍,已經連續作戰長達一個月,減員嚴重,非常疲憊。部隊回撤到江邊,卻發現美軍也幾乎同時到達。情急之下,傅崇碧命部隊戴上繳獲的敵軍鋼盔,大搖大擺地徒涉過江。美軍誤以為是南韓部隊,竟然輕易將他們放了過去。人困馬乏的63軍剛撤到江北,形勢急轉直下。

聯合國軍的快速進攻,大膽穿插,使得志願軍防線出現多處漏洞。美第八集團軍司令範弗裏特率領大軍直撲鐵原,1951年5月27日,先頭部隊已逼近鐵原20公里處,形勢岌岌可危。從之前兩軍接觸的南漢江一線到鐵原,距離將近80公里。美軍憑藉機械化優勢,僅用不到6天時間就前進了四分之三。

此時,我軍各部隊交替掩護後撤,很多部隊和大量傷員還在撤退的路上,大軍命懸一線,鐵原不容有失。

(請繼續觀看第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