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8月9日報道 德國《時代》週報網站8月6日發表題為《良好經濟政策的錯覺》的文章,作者是德國經濟研究所所長馬塞爾·弗拉茨舍爾。全文摘編如下:
在默克爾擔任德國總理16年後,德國的經濟政策模式站在了一個關鍵的岔路口。德國在經濟上經歷了成功的十年。然而,認為在本世紀第二個十年取得的經濟成功是良好政策的結果,則是一種危險的錯覺。這不如説是因為德國運氣好。
在對快速增長的亞洲新興市場的出口熱潮中,德國公司獲得了比其他國家公司更多的利益。德國公司也是一場就業奇蹟的受益者,得益於積極性高的年輕歐洲移民以及女性專業人才就業率的提高,德國就業市場增加了300多萬勞動力。
默克爾領導的四屆政府的最重要經濟政策貢獻不是積極支持經濟活動,而是確保穩定和成功解決了這一時期的四大危機:2008年至2012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和歐洲經濟危機、從2015年開始的難民潮以及新冠疫情。在這一過程中,默克爾大多表現出了卓越的直覺,在正確的時間做出了正確的決定和行動,並因此贏得了信任和確保了穩定——對德國和歐洲而言均是如此。
然而,政府幾乎沒有任何創造性的經濟政策。全球金融危機並沒有被用來改革德國低效的金融體系。歐洲經濟危機也沒有充分推動歐洲的機構改革(銀行業聯盟和資本市場聯盟仍然零散,歐洲穩定機制的重要性降低)。德國的模式已經跟不上技術和世界經濟變化的腳步,正在越來越多地抑制自身的全球競爭力和繁榮。在新冠疫情期間,德國政府也沒有為從根本上改變氣候保護和數字化政策做多少工作。
國際對比結果一致表明,德國的國家機構具有很高的能力和可靠性。但飽受詬病的過度官僚主義並非偶然,而往往是有意的。德國的經濟模式也仍然側重於政治和企業之間的緊密共生關係,這阻礙了創新和必要的變革。旨在扶持國家冠軍企業的產業政策也越來越自食其果,例如“在線卡片”公司涉嫌欺詐醜聞。德國政府經常成為歐洲推行更高的氣候和環境保護標準的制動器,因為它要捍衞強大的商業遊説集團的所謂利益。
公共基礎設施現代化遭遇災難性失敗的主要原因並非缺少資金或國家機構能力不足,而是精英們維護其既得利益而刻意表現出的政治意願。對許多人來説,交通運輸業轉型和加速轉向替代驅動方式似乎不符合汽車業的利益。輸電網和可再生能源生產設施的迅速擴大威脅到大型能源公司和一些地方企業的商業模式。加大社會福利住房建設和大規模增加建築用地供應的住房政策雖然對低收入租房者有利,但房地產公司更希望供應緊張和房價上漲。
事實是:世界上幾乎沒有哪個國家更有能力成功應對氣候保護、數字轉型和全球化等重大未來挑戰。缺少作出改變的政治意願和維護既得利益的做法對德國未來的經濟區位地位和繁榮構成最大威脅。
德國經濟的未來不僅取決於中國和美國,而且首先取決於對以下問題的回答:政府是否願意打破既得利益的主導地位,從根本上革新德國的經濟模式?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