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深挖鄱陽湖和洞庭湖嗎
可不可以深挖鄱陽湖與洞庭湖呢?這又涉及到人類活動與自然如何協調問題了,這裏要有幾個問題想一想,為什麼要深挖鄱陽湖與洞庭湖?要解決哪些問題?未來如何處理好人類與湖泊之間的關係?
湖泊是陸地上相對封閉的集水窪地,從長遠來看,湖泊演化最終要走向滅亡,只是有的湖泊快些,有的慢些,延長了死亡時間而已。與河流有補給關係的湖泊,河流動力強,搬運作用旺盛,消失的速度可能要快些。
湖泊與人類關係非常密切,是人類賴以生存自然稟賦較好的資源,即使人類活動沒有影響,也要面臨着泥沙淤積,湖泊死亡。當然我們人類利用的好,可以改變湖泊的演化進程,終身為我們人類服務,前提是我們人類如何認識湖泊的運行規律,進行科學干預,才能讓湖泊青春永駐,綠水長青。
鄱陽湖與洞庭湖是長江中下游兩座蓄洪湖與調節湖,今年長江流域的洪水災害,鄱陽湖與洞庭湖水災非常嚴重,餘後又讓人們陷入深思,我們如何處理好人類與湖泊之間的關係。十八世紀初,洞庭湖面積6000多平方公里,經歷了不足300年,洞庭湖縮小為2800平方公里,縮小了一半以上。鄱陽湖湖水越來越淺,形成了“豐水一大片,枯水一條線”,兩湖問題非常突出。湖面縮小的原因主要是兩個方面:
一是自然方面原因,兩湖位於山地丘陵區,水汽旺盛,降水較多,發育着很多河流,加之地形似如盆地,四周高,中間低,最後河流全部彙集到湖水中,河流是自然界中動力作用最強的外力作用,它把上游泥沙搬運到下游,沉積下來,對於兩湖而言,往往使湖泊縮小,湖水變淺,這是主因。
另一方面原因是人類活動過度干預,圍湖建圩,過度墾植,也是導致湖面縮小的一個因素。
為什麼要深挖鄱陽湖與洞庭湖呢?
通過我們深挖可以改變湖水的蓄水能力,兩湖地區四季降水不均勻,通過湖泊多蓄水,旱時可以從湖泊引水、調水,澇時可以多蓄水,減輕對圍堤的壓力。同時我們還可以利用湖泊開展養殖業,讓八百里洞庭,富饒的魚米之鄉再次重現。
深挖兩湖還可以為長江解憂,長江歷史上多水患,武漢做為長江中下游800多萬人口城市,這裏的水災一直是很嚴重,通過兩湖分洪,可以減輕城陵磯至九江河段洪水壓力,為武漢解圍。三峽水庫下面的長江干流上,沒有一座水庫可以蓄洪、調洪,而兩湖可以承擔三峽水庫之功效,所以深挖意義重大。
深挖鄱陽湖與洞庭湖可行嗎?
兩個問題難以解決,一是兩湖流域內泥沙淤積非常嚴重,長江流域梅雨期,年際變化大,水文大年降水強度非常大,今年小時級別降水多地達到300多毫米,往往導致山洪暴發,攜帶的泥沙不亞於黃土高原一次泥石流的暴發過程,泥沙所到之處,掩埋山間窪地,淤平河壩,最後泥沙匯入湖泊。湖泊運轉了三百多年,清淤的工程量超出我們的想象。
二是經過二三百年的發展,人們難以抵擋自然條件優越的湖岸邊誘惑,人們在湖邊墾殖,建房,修建工廠,這裏早已成為了我們最熟悉的家園。下圖是洞庭湖水面積變化。
如果深挖湖泊,會導致湖岸邊落差加大,夏季降水後,雨水及河流侵蝕加重,導致湖岸邊水沙失衡,加劇了對湖岸邊的侵蝕,長此以往對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場所構成威脅。如地基下沉,地面出現裂縫,建築物傾斜等自然災害。
其次,湖泊淤積泥沙的速度與我們挖湖的能力,比一比、賽一賽,最終我們人為之力是抵抗不了自然界的泥沙沉積速度,我們這樣做是與大自然掰手腕, 這樣不是我們解決湖泊問題的辦法。我們有黃河治淤經驗,治理黃河泥沙不是用天鯤號開挖河道,而是利用人造洪峯清淤河牀,把淤積的泥沙衝到大海。實踐證明,我們充分利用水沙平衡,掌握好河流運行規律,河牀才慢慢降低。
我們怎麼治理兩湖,如何改變它們的命運?
對於兩湖治淤來説,首先是解決治沙問題,在可以修建水庫的上游,建好水庫,把洪水攔蓄在上游,讓泥沙不下山,少下山,控制好泥沙的入湖問題,實現清水入湖。
其次,常備不懈,開展好綠化工作,從長遠着想,着眼於未來,加強水土保持。只有提高了植被覆蓋度,把泥沙留在山上,清水下山,湖泊才能保持旺盛的青春。
第三,疏通兩湖入長江河道,讓湖水中泥沙隨洪水遷移,以水帶沙,以水攜沙,逐漸降低湖底的高度,這才是正確解決湖泊問題的方法。
從長遠來看,湖岸邊都是我們上百年來人類建設的美好家園,讓我們大範圍退耕還湖,已經做不到了,這要犧牲我們幾十年發展的成果,只有在現有基礎之上,從河流與湖泊的自然規律出發,加大水利設施投入,在有財力的條件下,可以清淤挖湖,以之為輔,延長湖泊的使用壽命,這才是解決兩湖問題萬全之策。
一條直線是由無數個端點組成的,有緣人之間就象這直線中的一個個端點,從兒時相遇的那天開始從同一個端點各自向外延伸,長度不經相同。有的人走的離這個端點遠一些,有的則近一些,待到一定年齡後,又會從各自的端點沿着走過的直線原路返回來,直至回到原來的起點,於是有了二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