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通訊員 陶東寧 記者 郭健
泰安市寧陽縣上好“現場課、轉化課、實踐課”三堂課,讓黨史資源“鮮活有趣”,切實解決羣眾的“急難愁盼”,黨史學習教育取得紮實成效。
上好現場課,讓黨史資源“鮮活有趣”
“1948年9月6日,粟裕進駐大伯集崔家大院,設立了‘攻濟打援’指揮部……”在寧陽縣東疏鎮“攻濟打援”指揮部舊址,講解員向前來學習的黨員幹部介紹。學員不僅可以現場感悟,東疏鎮還結合“智慧東疏”平台,開發了線上“黨史課堂”,讓羣眾在“雲端”就可以聆聽本地黨史故事。
據介紹,寧陽縣是革命熱土,在黨的各個歷史時期,1196名英烈為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獻出了鮮血和生命。該縣在抓好黨的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學習教育的同時,挖掘整理本地紅色資源“富礦”,講好“寧陽黨史故事”。
重點打造泰安黨支部工作指導中心、高橋黨支部紀念館等20餘處紅色教育基地,開發了智慧陵園、智慧東疏等線上平台,組織文藝志願者策劃創作一批當地黨史題材的文藝作品。同時,突出青少年羣體,在中小學廣泛開展國旗下的黨史課、櫻花樹下講黨史、音樂中的黨史音符等黨史教學,讓黨史變的“鮮活有趣”。
上好轉化課,讓黨言黨語“平易近人”
“1935年寒冬臘月的一天,在古都北平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大街上到處掛滿了標語,到處飄舞着傳單,到處是怒吼的聲音……”在鄉飲鄉漢馬河村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黨政辦副主任姬曉曉講述的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鬥爭的故事讓村民們彷彿又回到了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
“黨史學習教育要接地氣、冒熱氣、有人氣,用羣眾喜聞樂見的語言,推動黨史大眾化、理論通俗化、故事鮮活化,用‘村言村語’喚起羣眾共鳴。”寧陽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廣浩説。
在寧陽鄉村振興學院的實踐基地,宣講員把紅軍過五嶺山及烏蒙山這段陡峭綿延的長征路,通過沙盤推演的形式再現給觀眾。“這種沙盤模擬讓人耳目一新,讓我對紅軍那段艱苦歲月有了全新的認識。”近40年黨齡的張成軍説。
以黨史為講稿,以田間地頭為講台,寧陽縣用虛擬VR、微視頻、動漫、沙盤模擬等形式解讀歷史人物、歷史故事。組建“青騎兵”宣講團,開展“我是黨史領學人”等活動,藉助“黨史+理論”“黨史+文藝”等形式,在田間地頭傳鄉音俚語。開展送黨史、送理論、送政策、送文化、送技術、送健康、送温暖、樹文明“七送一樹”活動,打通宣傳羣眾、引導羣眾、服務羣眾“最後一釐米”。
上好實踐課,解決羣眾的“急難愁盼”
“水晶槐花果凍、槐花養生湯、槐花紫霞糕、槐花珍珠丸子、富貴槐花球、鮮蝦槐花餅……32道美食任你選。”
槐花節期間,東莊鎮“東東吃貨團”的直播帶貨,引來粉絲瘋狂打call。“整個槐花節共幫助銷售農產品12000件,其他產品28000多件。還有不少粉絲留言,要來逛逛鳳仙山、玉女湖。”東莊鎮宣傳室主任李娜説。
黨史學習教育中,東莊鎮組織青年幹部走進田間地頭,化身“主播”,開啓“帶貨”模式,幫助羣眾解決農產品銷售等問題。
從黨史中汲取智慧養分和前行力量,寧陽縣把黨史學習教育成效轉化為一件件為民服務的實事。從組織幹警上門為行動不便的羣眾補辦身份證、建設户外勞動者驛站、幫扶少數民族村建設養牛場,到投資4.49億元,讓10個鄉鎮(街道)居民喝上“同一碗水”的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讓羣眾“腳不沾泥進家門”的“三通”工程。打通7個鄉鎮154個村綠色發展的“命脈”126公里環山公路……一份份沉甸甸的“民生禮包”讓羣眾的“急難愁盼”得到有效解決。
“切實把以人民為中心植根心底、見諸行動,一件實事一件實事地辦,用羣眾滿意度檢驗黨史學習教育成效。”寧陽縣委書記畢黎明説。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