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宗義:印度又嗅到了遏制中國的“天賜良機”

導讀:炒作“中國債務陷阱”論,拉攏南亞中小國家,密切與日本、澳大利亞、歐洲的經濟合作……近來,印度在國際地緣政治舞台上頗為活躍。在挖掘自身發展機遇的同時,其對中國的遏制野心也逐漸圖窮匕見。我們該如何審視印度當下的對華戰略?圍繞相關問題,觀察者網專訪了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國與南亞研究中心秘書長劉宗義。

觀察者網:5月11日,中國駐孟加拉國大使李極明會見孟加拉國外長莫門,雙方再次共同確認,在孟加拉國不存在所謂的“中國債務陷阱”。近來,斯里蘭卡、尼泊爾、巴基斯坦等國出現政治經濟波動,而印度方面一直在炒作“中國債務陷阱”論。這套老調重彈的宣傳在南亞還有市場嗎?

劉宗義:這種敍事在印度國內是很有市場的,是印度和西方世界針對中國的輿論信息戰的一部分。在這個問題上,印度甚至發揮着非常惡劣的引導性作用,因為“債務帝國主義”這個詞就是印度學者布拉瑪·切拉尼(Brahma Chellaney)發明的。他這篇文章出來之後在西方大肆傳播,然後就引領了西方用“債務陷阱”抹黑“一帶一路”的輿論風潮。

在斯里蘭卡、尼泊爾、巴基斯坦等南亞國家,這套話語也有一定的市場。因為他們國內的一些知識分子長期受到西方的影響,所以他們對於西方的輿論往往不加辨,或者他們國內的一些人就是拿着美西方的錢專門從事破壞中國與他們國家關係的。

尼泊爾的情況就非常明顯。尼泊爾境內的大媒體基本上都被西方收買了,據説索羅斯基金會花了很多錢在尼泊爾境內進行運作。所以前段時間在尼泊爾是否批准“千年挑戰計劃”協議(MCC)的問題上,尼泊爾境內的媒體要麼不説話,要麼就是向着美國。

實際上,這種輿論在孟加拉國也存在,但與斯里蘭卡等國完全不同的是,它現在不存在債務危機的問題。孟加拉國現在外債佔GDP的比例大概在13%—14%,而債台高築的斯里蘭卡在2021年外債佔GDP的比例就達到119%。在斯里蘭卡的對外債務中,中國只佔9%左右,比日本少。

並且孟加拉國近年來在南亞國家當中是經濟發展最好的,去年它的人均GDP超過2000美元,超過了印度。取得這樣的成績,原因在於孟加拉國找到了自己的優勢產業,就是成衣製造業。

而且孟加拉國政局相對比較穩定,國內兩大政黨在推行經濟開放的問題上,立場是一致的。不論哪個黨上台,政策都不遺餘力地推進對外開放,政策的連貫性非常強。這也區別於其他南亞國家,比如像巴基斯坦在執政力量更迭之後,政策會出現比較大的變動。另外,孟加拉國國內宗教極端化問題也不嚴重,他們一直堅持世俗化的傾向,這也是一種發展優勢。

在新冠疫情、美國加息以及俄烏衝突等因素的疊加下,孟加拉國的相對優勢就顯現出來了,所以它沒有面臨像其他南亞國家那麼嚴重的債務危機。

劉宗義:印度又嗅到了遏制中國的“天賜良機”

5月9日,歐洲《現代外交》網站(ModernDiplomacy.Eu)刊登一篇題為《中國為孟加拉國實現電力全覆蓋做出貢獻》的文章。

觀察者網:斯里蘭卡總理拉尼爾·維克勒馬辛哈在16日的電視講話中説到:“今天,財政部想要找100萬美元都是一項挑戰。”為什麼斯里蘭卡會面臨如此嚴重的債務危機、財政危機?

劉宗義:對於南亞國家而言,債務主要分兩種,一種是生產型債務,另一種是消費型債務。兩者截然不同。像孟加拉國的債務基本上是生產型的,並且它能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就是説它的債務可以用來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當地產業發展、出口創匯,這樣就有相對充裕的資金償還債務,然後還有盈餘,再不斷實現積累。

現在斯里蘭卡的情況是一個比較極端的個案。從馬欣達-拉賈帕克薩政府以來,斯里蘭卡借的債務主要用於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這對經濟發展無疑起到了促進作用,所以在拉賈帕克薩執政時期,斯里蘭卡的經濟發展也是相當好的。但是近兩年其國內財政出現了嚴重問題,斯里蘭卡雖然是發展中國家,但它又是個福利國家。在教育和醫療上,民眾是不需要掏錢的,它的財政常年入不敷出,所以在當前的情況下就對其財政造成了非常大的負擔。

在疫情、美國加息和俄烏衝突的影響下,其支柱產業旅遊業受到了嚴重的打擊,海外勞工匯款嚴重縮水,貨幣貶值,國際油價大幅上漲等因素疊加。再加上其國內出現了政策失誤,比如推行減税,再一個是農業政策上的失誤,要求農民全部採用有機肥料,結果對茶葉和稻米的生產造成嚴重影響,農業生產下降。多重因素作用之下,就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集中爆發。

觀察者網:除了信息輿論戰之外,莫迪執政以來,印度在鄰國優先的外交政策下頻頻向周邊國家拋出經濟“橄欖枝”。而近來在美國的加持下,印度拉攏南亞中小國家、與中國加強競爭的姿態也更加明確。近期莫迪訪問尼泊爾,也強調了要加強兩國互聯互通。給外界的感覺是,印度想進一步抗衡“一帶一路”的“五通”構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實踐。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劉宗義:從中國的立場上説,無論是哪個國家推進地區互聯互通,我們都是歡迎的。特別是硬件上的互聯互通,這對於南亞發展中國家而言是非常必要的,因為這些國家經濟落後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基礎設施,缺乏互聯互通。

對於尼泊爾這種純粹的內陸國家,它特別需要公路、鐵路、電網這些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它大量的生產生活物資都需要進口,印度是它一個主要的進口方向,尼泊爾對印度的經濟依賴度達到65%以上,尼泊爾與第三國貿易進出口貨物的約98%要經過印度。燃油等一些關鍵商品供應,尼泊爾幾乎百分之百依賴印度。但印度一直把這種經濟依賴作為控制尼泊爾的手段,這是問題所在。

過去印度在與尼泊爾的互聯互通方面做得非常差。所以印度如果確實能夠採取一些措施,推動印度尼泊爾之間公路鐵路的建設,讓尼泊爾在進出口上更加便利,中國是非常歡迎的。因為我們也在和尼泊爾搞互聯互通,我們也希望印度和尼泊爾之間的互聯互通設施得到提升,日後可以推動“中尼印”經濟走廊的建設。


但是我覺得印度搞的一些項目可能更加傾向於收買尼泊爾的人心,而並不是為尼泊爾老百姓帶來多大的好處。印度所謂的“互聯互通”可能更強調的是人心的聯通,更多是通過項目來拉攏尼泊爾那些親印人士,直接向這些人派發利益,讓他們對印度增加更多的認同。

我們看到過去一些年印度推進的一些互聯互通項目,包括與日本一起推動的亞非增長走廊,很多都是注重做人的工作,相對來説,在培養親印人士方面,他下的精力更大。

劉宗義:印度又嗅到了遏制中國的“天賜良機”

當地時間5月16日,印度總理莫迪抵達藍毗尼,尼泊爾總理德烏帕前往迎接  圖源:德烏帕推特。

觀察者網:除了期望周邊國家在中印之間選邊站隊外,印度也與日本、歐洲積極展開對話。在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的時候,印度一度想撬動中國在世界供應鏈、產業鏈中的地位。眼下印度似乎又有類似的動作,同時還與日本形成了更緊密的合作。當然在俄烏衝突等因素影響下,印度確實獲得了一些政治和經濟收益。比如據外媒統計,在剛剛過去的四月,印度成了俄羅斯石油最大的國際買家,同時也加大了對歐石油出口。印度國內也在宣傳,當前是印度的經濟和戰略機遇期。您怎麼看這種判斷?眼下的形勢是否對印度而言是一種“利好態勢”?

劉宗義:日本和印度一直非常注重產業上的合作。日本對於印度的投入力度也是非常大的,多年以前日本就幫助印度搞德里到孟買的金色走廊,建設基礎設施和產業帶,因為日本希望能夠把印度打造成另一個像中國一樣的市場,促進印度的經濟增長,進而牽制中國。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後,他們利用QUAD+平台也在討論如何建設一個能夠替代中國的、更有彈性的供應鏈。

日本政府對本國企業提出“中國+1”方案,在中國之外至少還要選一個國家,建設一條供應鏈。這樣萬一中國發生什麼事情的話,日本的供應鏈、產業鏈不至於斷絕。

在中美貿易戰一開始,印度就認為它的機會來了,推出很多優惠政策,遊説在中國的美西方跨國公司將他們的產業鏈條從中國轉移到印度。現在印度方面認為美國和日本已經認識到對於中國產業鏈和供應鏈的依賴過深,所以他們要極力改變現狀。

印度之所以積極參與美國的印太戰略,實際上是要實現自己的印太海洋戰略,也就是它的大國崛起戰略。在此過程中,它需要美國、日本的配合和幫助,在遏制中國的過程中來實現自己的大國崛起,實現全球價值鏈、產業鏈從中國向印度的轉移。

新冠疫情在中國武漢發生時,印度認為是“天賜良機”,所以加勒萬衝突之後藉機瘋狂推動經濟“去中國化”。但是印度推行了兩年多這樣的戰略,沒什麼效果,至少在今年之前效果還是不明顯。但眼下中國的疫情,讓印度覺得再度得到了承接產業轉移的良機,因為印度宣稱自己已經走出了新冠疫情,而中國因為疫情受到了很大影響。印度覺得今後十年是印度的經濟機遇期,他們在國內大肆宣傳,也在向世界宣傳。

劉宗義:印度又嗅到了遏制中國的“天賜良機”

當地時間3月19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與印度總理莫迪展開會談。圖自NHK

另外一個機會是俄烏衝突帶來的。因為西方認為中國事先知道普京對烏髮起軍事行動的計劃,認為中國和俄羅斯是站在一起的。他們也在積極引導世界輿論讓各國民眾相信這一點。

這讓印度嗅到了機遇的氣息。當然在俄烏衝突爆發之時,印度非常擔心。他們擔心這個衝突會造成美國對印太戰略的注意力減弱,把它在印太地區的投入轉向歐洲,然後剩下印度和中國單獨對抗。印度戰略界認為,這對於印度來説無疑是一場噩夢。

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印度積極和日本、澳大利亞這些國家進行雙邊和小多邊合作,拉住美國。印度一些戰略家一個勁兒勸説美國,不能因為俄烏衝突而減少對中國的注意,提醒美國人,中國才是你們最大的敵人。所以印度現在更加強了跟日本、澳大利亞的經貿合作,增強彼此之間的經濟聯通性和供應鏈韌性。同時拉住美國,不讓美國把主要精力轉移到歐洲。

另外,印度也在和歐洲國家積極協調。一方面,歐洲國家希望印度改變自身在俄烏衝突問題上的立場,不要再拼命購買俄羅斯的石油,另一方面,他們希望與印度合作在所謂“印太”地區發揮作用,所以很多歐洲國家的領導人紛紛跑到印度進行訪問。然後莫迪也積極地出訪歐洲,雙方在短期內進行了密集的互動。

一方面莫迪要向歐洲國家當面解釋,為什麼印度在俄烏問題上要採取一種比較中立的立場,因為他們在武器方面對俄羅斯有嚴重的依賴,因為有“中國威脅”的存在。另一方面,他也想借此機會勸説德國等國家把它在印太地區的投資和技術,從中國轉移到印度,幫助印度成為新的世界製造中心,替代中國。

我們可以看到近期莫迪訪問德國、法國、北歐國家,很多協議都是圍繞這些國家的先進技術,比如氫能、太陽能、可再生能源等等,然後還有一些國防軍備方面的先進技術,這是要加大力度逐步減少對俄羅斯的武器進口依賴。

印度是與中國有歷史和領土邊界糾紛的鄰國,地理上處於扼制印度洋航道的關鍵位置,它是一個新型經濟體,僅次於於中國的一個發展中國家。印度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它在當前整個國際體系中的位置,使它成為各方拉攏的對象。

據説豬在風口上也能飛起來,不知道風口上的大象能不能飛起來。現在印度在中印邊境上依然是咄咄逼人的態勢,仍然希望能夠借中印邊境對峙這些議題來挑動國際輿論,一方面減輕自己在俄烏衝突問題上的壓力,同時讓西方相信它在牽制和遏制中國方面能發揮非常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印度還想利用金磚國家峯會將要在中國召開向中國施壓,獲得切實利益。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閲讀趣味文章。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752 字。

轉載請註明: 劉宗義:印度又嗅到了遏制中國的“天賜良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