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2020年,你會如何描述?也許是艱難,也許是特殊,總之是極為不平凡的一年。你所經歷的2020年是怎樣的?生活和工作又發生了哪些改變?齊魯晚報·齊魯壹點特別推出“面孔2020”年終融媒報道,回訪拍攝20位人物,以口述、紀實的形式來回望他們的2020,展望2021。不平凡的2020,每個人都是時代的英雄!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李靜 高廣超 通訊員 吳雲超
2020年6月,42歲的劉樹海卸去淄博高青縣常家鎮副鎮長職位,回到蓑衣樊村做回職業農民,並玩起短視頻,想要帶着這個黃河水鄉一起紅。
回鄉當農民、拍攝短視頻、發展鄉村旅遊,老劉這一年很忙活。如今小半年過去了,老劉的“網紅夢”實現了嗎?老劉的職業農民幹得咋樣?他與蓑衣樊村又發生了怎樣的故事?
老劉很忙
談起2020年,老劉最大的感受就是“充滿挑戰”。
今年6月18日,,他的人生迎來重大轉折——辭去公務員崗位,回到了蓑衣樊村。“我內心紮根農村,還是放不下鄉村旅遊的情懷。”
詩意的名字,加上三面環水的好位置,讓蓑衣樊村成了遠近聞名的平原水鄉。老劉説:“我們的村子叫蓑衣樊村,很多人不知道怎麼寫,也不知道怎麼走,慢慢就叫成了樊家村。但這幾年,一説蓑衣樊,已經小有名氣,甚至還成了地標性的存在。”
村裏新建的手工坊裏,蒸出了熱騰騰的大包子。手工作坊是老劉今年打造的重點項目之一,在這裏工作的都是村裏的老年人。“因為鄉村旅遊要做的是場景化,要展現原生態的鄉村味道,黑麪饅頭、窩頭、年糕等等,讓來的遊客嚐到原汁原味的好東西。”村裏的老人出不去,沒有就業渠道,他們在這裏做着“家裏的飯”,還領着一份不錯的收入。目前手工坊有三四個人在工作,明年春天預計可以容納十幾個老人在這裏工作。
剛回到蓑衣樊村,看到還是三年前的狀態,老劉有些失落。所以這半年來他一直沒閒着,找門路、要政策、求支持,在找專家進行評估論證後,更加堅定了蓑衣樊村搞鄉村旅遊的信心和決心。老劉始終認為,搞鄉村旅遊必須有路子,於是他又開始了“學生生涯”。老劉説:“最近一直在忙着出去學習,及時充電,要不然就落伍了。”他到浙江、成都、廣西等地轉了一圈,出去看看現在的鄉村旅遊是什麼樣子,鄉村振興是怎樣做的,回來以後不斷地提想法去落實。“現在的鄉村旅遊已經不再是農家樂吃一頓住一晚了,現在的鄉村旅遊已經進入3.0時代。不光是吃住行遊購娛,現在吃要吃得好,住要住得舒坦,玩要玩出心情。做旅遊本身就是要新,要奇,要無中生有,要不斷更新和進步。”
讓他驚喜的是,今年下半年,鄉村旅遊持續升温。七八月份,大量旅遊團趕來,蓑衣樊村一下變熱鬧了。遠朋青秀魚館搭乘蓑衣樊村鄉村旅遊快速發展的順風車,在2017年開張。老闆娘李秀芹原本是個沒有經驗、不懂得跟顧客交流的“廚房小白”,而現在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來這裏吃農家樂,她都可以輕鬆應對。“五一”、“十一是”鄉村旅遊的旺季,她的魚館一天能翻枱十七八次。李秀芹把整個家底都投了進去,“當初哪懂鄉村旅遊的前景怎麼樣啊,就是埋頭幹,現在牌子是真打出去了,農家樂實在發展起來了,也實在賺錢了”。
今年62歲的司方華,從2017年就將自己的家改造成了特色民宿。在此之前,他種過地,打過工,收入都不高。59歲那年,他重新“創業”,投資三十萬經營旅館,現在“坐擁”兩個院子,包括4個標間、2個套房。他説:“這都是鄉村旅遊給咱帶來的福氣。”
鄉村旅遊是蓑衣樊村的支柱,這裏因水而生、向水而興,是淄博天鵝湖國際慢城的核心區,傾注了老劉大量的心血。而今年,老劉覺得變化最大的是老百姓的心理。“老百姓真真正正看到鄉村旅遊是能夠帶他發家致富的,從不認可到主動參與再到服務理念逐漸提高。”
築巢引鳳,請年輕人回村
老劉有着豐富的人生經歷。“劉樹海—小劉—樹海—劉隊長—劉經理—劉總—劉書記—劉副鎮長—老劉……”上學時,大家都稱呼全名;17歲“下學”後,他在郵電局當了一名線路員,起初工作時被稱“小劉”,後來工作得到了認可,同事眼中的“小劉”成了業務能力強的“樹海”;1996年,“樹海”成了線路工程隊長——“劉隊長”。2005年,他創立了一家醫療器械公司,周圍人開始喊他“劉總”。2017年元旦,他上任常家鎮副鎮長。2020年6月,劉樹海回到了村裏,成了大蘆湖農莊職業農民兼“莊主”。
在劉樹海的眾多身份裏,他最喜歡“農民老劉”。他説:“我認為農民老劉,會是一直不變的,是最真實的,也是我最喜歡的。”
山東已全面推開職業農民職稱制度,截至2020年6月,全省已評出新型職業農民高、中、初級職稱976人。老劉説:“我今年本來想去評選,但是很遺憾,時間已經過去了。明年爭取參加,不光是做一名合格的黨員,還要做一個高素質的農民。”
通過外出學習,老劉對職業農民也有了新的認識。過去的職業農民,指的是農民的職業化。現在,職業農民是把農民種植的產品用經濟人的方式銷售出去。“要成為高素質農民,就要在帶動農民幹好工作的基礎上,創造出更多的個人價值,讓土地多發展綠色生態的產品,創造出更多的土地價值。
談起這半年的艱辛與快樂,老劉説,“有難事嗎?對我來説,今天有困難,明天一定有辦法。”如果一定要説今年遇到的難題,那就是請年輕人回村,讓蓑衣樊村徹底告別“老齡化”、“空心村”。年輕就是資本,年輕人代表着活力,年輕人回村就相當於帶着自己的專業、自己的技能、自己的平台回來建設鄉村。他清楚地知道,要讓年輕人返鄉,就必須“築巢引鳳”。他“三顧茅廬”,引進創客中心,結合村情和需要,研發文創產品、旅遊產品,以及進行網絡宣傳。2011年,蓑衣樊村人口有512人,今年增加到616人。“我跟年輕人反覆溝通,後來有了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標,他們也想一塊帶動整個村子發展。這是一個挺讓人欣慰的事情。”
不光是創客中心,年輕人回村早在2017年已經形成了趨勢。2017年,在外打工的張萌辭職,回到蓑衣樊村開了一家超市,當時投資十幾萬。蓑衣樊村此前沒有超市,村民買點生活用品都要到鄰村去,生活很不方便。張萌説:“我們有了孩子,在外打工沒辦法照顧孩子。再就是那會兒咱們鄉村旅遊很火,來村裏旅遊的人這麼多,但是找不到地方買水買吃的,我就開了超市。”三年來,超市生意一直不錯,在給遊客提供了便利的同時,張萌也兼顧了家庭。
在老劉的辦公處,掛着一副字,上面是蘇東坡的詩,“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對農民生活,老劉樂在其中。“夏天。每次我在稻田地拔草的時候,抓魚的時候,非常開心,非常幸福。我跟土地有緣,在村裏走一走就非常開心。”
網紅夢走進現實
老劉的抖音賬號短短几個月的時間,已經有1.2萬多粉絲,每個視頻基本都能達到幾十萬的播放流量,上萬點贊量。冬天來臨,老劉忙於外出學習,短視頻多日沒有發佈,粉絲不斷留言求更新。有熟悉的粉絲還會問,最近幹啥了,網紅不當了嗎,還不更新啊。老劉的“網紅夢”,已經不是夢。
六月份辭職回村以後,老劉一直琢磨利用村裏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拍短視頻,藉助“村播”讓蓑衣樊村的鄉村旅遊火一把。拍攝團隊是返鄉創業的邢立磊團隊,拍攝主角就是具有“網紅氣質”的老劉。
吳雲超是團隊的攝像加編導,在與老劉接觸的半年裏,對他的評價就兩個字,“真實”。拍攝前他還擔心老劉能不能幹農活。沒想到,稻田拔草、鋤地、捉魚,這些髒活累活他都能幹,而且熟門熟路。“他並不是在鏡頭前表演,而是在真實地生活,我只不過是用鏡頭將他記錄了下來。”吳雲超説。
邢立磊是蓑衣樊人,畢業後一直在外面從事自媒體工作,聽到老劉的想法,便回來“支援”家鄉建設。老劉的“火”,他覺得是一種必然。“我們最初經營這個號,就是以美食、風景為主,穿插一個主人公老劉,他親自去做一些事情,這就讓大傢伙能夠了解農民老劉,瞭解蓑衣樊村,瞭解我們村老百姓的鄉土人情。”後期,他們想要走的方向就是注重故事情節來展現老劉的生活,帶動蓑衣樊村的鄉村旅遊。“明年春天,我們要達到50萬的粉絲量。”
天矇矇亮,蓑衣樊村從安靜的夜晚醒過來。這一天,老劉穿上軍大衣去趕集,吳雲超作為一個“記錄者”也開始了一天的工作。老劉説:“我樂於拍視頻,想當網紅也不是一天兩天的想法。但我不是非要做網紅不可,我明白做網紅是為了什麼。是要展現這裏的生活習慣、勞作方式、傳統文化,把蓑衣樊村宣傳出去,把鄉村旅遊做好,讓大家看到黃河水是怎樣養育這一代一代人的。”
陽光穿過蘆葦蕩,一間簡易木屋,一頂棚子,一座鍋台,大蘆湖農莊在冬天別有一番味道。半年來,老劉的“網紅路線”走得越來越“得勁”。“現在的成效比我想象得要好,‘農民老劉’也慢慢地叫了起來,我會在‘網紅’的路上堅定不移地走下去”。老劉對於自己的“小有名氣”很謙虛。他笑呵呵地説:“還談不上‘紅’,還早着呢。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