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財經】自主三強2020年報解讀:長城賺錢 吉利蟄伏 長安焦灼
時間到,交卷!
臨近3月末,又到了車企年報高發期,誰還在奮筆疾書,誰已經提前交卷?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吉利汽車、長城汽車、長安汽車這“自主三強”的2020,各自交出了怎樣的答卷。
目前為止,三家車企只有吉利率先發布了集團年報,長城和長安,則要等到3月31日,但通過兩家此前發佈的業績快報,我們或可率先一窺端倪。
2020漲跌互現
整體來看,在銷量、營收以及淨利潤方面,三家車企漲跌互現,但在車市下行和新冠疫情的雙重夾擊下,各自表現也算得上可圈可點。
深入分析,長城是這場考試中的實力贏家。根據業績快報顯示,2020年,長城預測淨利潤達53億元,儘管淨利潤略低於吉利,但其預測全年營收超千億,結合銷量數據和淨利潤來看,長城的廣義單車盈利達4831.4元,而吉利則僅為4223.5元。如果是一場素質教育的考試比拼,顯然,長城的綜合實力要略顯強勁。
長城淨利潤同比增長的主要原因,還是整車銷量及毛利增加所致。2020年,長城實現銷量111萬輛。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對此表示,2020年,中國乘用車銷量下滑6%,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長城能夠實現銷量、利潤雙增長,實屬不易。
2020年,吉利實現銷量132萬輛,連續4年蟬聯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冠軍;淨利潤為55.75億元,同比下降33%,儘管單一數值領先於長城、長安,但其含金量大打折扣,相比之下,吉利也是三強中唯一一家淨利潤同比下挫的車企。
吉利控股集團CEO李東輝分析稱,淨利潤下滑嚴重,主要受到疫情和原材料漲價等宏觀因素影響。此外,由於吉利本身產品週期問題,隨着4.0產品的發力,2021年或可重回快速增長軌道。
至於長安,儘管集團銷量突破200萬輛,但如果按乘用車計算,長安不管是銷量、營收、淨利,都離兩位“老大哥”有一定距離。2020年,長安乘用車板塊實現銷量97.84萬輛,集團淨利潤預測區間為28-40億元。雖然比上不足,但與其自身相比,在車市寒冬、新冠肺炎疫情的雙重作用下,長安的淨利潤增長着實可貴。
根據公告,其營收、淨利增長,主要因公司銷量增長、產品結構優化,自主及合資業務營業能力均有所改善。但汽車行業分析師鍾師指出,長安乘用車板塊目前實力仍有待提高,“研發投入不低,但也許產品、營銷、網絡等環節仍有問題。”
回顧2020,自主三強成績尚能入眼,但其中仍有一些問題浮出水面,由前述單車利潤可見一隅。誰能想到,動輒年銷百萬輛的自主品牌領頭羊們,各自的單車利潤尚不足5000元,甚至長安剛剛實現單車利潤轉正。而在2014-2016年,以長城、吉利為首的自主品牌,單車利潤都曾突破萬元大關。在市場容量不斷減少的狀況下,各家車企以犧牲單車利潤保住市場份額的動機較為明顯。單車出廠均價不過10萬元門檻、高端品牌月銷過萬車寥寥無幾,種種跡象表明,自主三強的品牌溢價能力正亟待提升。
有鑑於此,品牌轉型已成為自主三強“必爭之地”。
轉型之路漫漫
前有造車新勢力的虎視眈眈,後有合資品牌的價格下探,作為自主品牌的領軍者,三家車企的經營現狀,也反映出整個汽車行業在轉型之年的變化。
最先覺醒的是長城。2020年,在創始人魏建軍發起一場生死思辨後,長城開始煥發新的生機。在產品、營銷、技術、管理層面,打出了一套組合拳。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常務理事賈新光認為,這套組合拳背後,是長城汽車已進入新的發展時期,一是提升品牌,包括最近高端產品的銷量,二是提高盈利能力。
至於高端化層面,WEY作為長城SUV高端化的首次嘗試,儘管未達預期,但仍將其整體定價拉到了中高端水平,而歐拉品牌的迭代差異化理念,則為長城的電動化轉型做足功課。為尋找品牌向上的突破點,長城發起了以電動車為載體、智能化為基石,品牌高端化的第二次衝擊——沙龍智行。
在經過一系列前期籌備後,長城將“八大金剛”之一的原哈弗總經理文飛調至沙龍智行。以咖啡智能平台為基,沙龍智行首款車型預計在2022年問世,搭載咖啡智能的摩卡車型,或將在2021年實現L3級自動駕駛能力,且硬件設施可支持後期OTA升級。鍾師坦言:在技術線路選擇上,讓車企百舸爭流,產品交由用户來定奪。但需要警醒的是,有分析人士對牛車網表示,作為一個高端智能化新能源品牌,要在智能化、電動化領域深入探索,對於擁有大量傳統燃油車思路的文飛而言,未來仍將面臨不小的挑戰。
長城之後,吉利的轉型之路略顯曲折。2020年9月,因近年毛利率、淨利潤雙雙下滑,吉利在登陸科創板之際遭遇上交所問詢,也折射出傳統車企在轉型中遭遇的普遍問題。一是汽車銷售業務波動影響廣泛,二是製造費用佔比逐年提高。前者或許與整個車市環境密不可分,而後者,由於推出過多全新與改款車型,導致相關機器設備的投入有所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營收、淨利同比回落,但2020年吉利的研發費用出現大幅增長,這筆支出計入行政費用一項,正是淨利下滑的原因之一,可見密集的產品推出,反而拖累了吉利的業績表現。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