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抖音現象”為何讓島內部分人焦慮?分析人士:對台灣邊緣化的焦慮

由 勞新忠 發佈於 綜合

本文轉自: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程東 環球時報記者 邢曉婧 張雪婷】民進黨當局從陳水扁到蔡英文,一直在搞所謂“去中國化”。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島內青少年開始使用大陸社交媒體、關注大陸流行文化。一邊是民進黨當局不斷試圖製造“天然獨”,一邊是大陸愈發強大的文化實力,台灣年輕人的認同狀態將何去何從?

大陸社交媒體在台灣“Z世代”中存在感強

在民進黨當局大搞“去中國化”的同時,台灣媒體卻注意到台“行政院長”蘇貞昌在“立法院”唸了大陸熱播劇《走向共和》中的一首詩,又發現原來拿掃帚也要和大陸周旋到底的蘇竟然愛看《延禧攻略》。近幾年,一些社交平台的出現更使兩岸交流出現一些新的現象。

據台灣聯合新聞網報道,台灣小學教師林怡辰在臉書寫道,她所教授的小學六年級學生從幼兒園開始就接觸手機和網絡,“抖音(島內統稱TikTok為抖音——編者注)音樂一響,全班幾乎都可以跟着順口溜”;隨便抽個視頻,全班幾乎“一呼百應”。她還提到所謂的“簡體字錯誤”,稱學生常出現簡體字與繁體字混淆的問題。該文一出,隨即引發共鳴,側面反映出台灣社會對“抖音現象”的心理焦慮。

文章稱,TikTok自2018年初在台灣設立營運團隊後,據統計每月活躍使用者高達300萬,且近七成為24歲以下族羣。據瞭解,台灣地區提供的TikTok非大陸版抖音,兩邊內容沒有直接互通,但實際上台灣年輕人在TikTok上觀看的視頻多半是與大陸版抖音相同的內容。

除了TikTok外,小紅書在島內也很受歡迎。今年2月台灣“風傳媒”稱,台灣年輕人已從Meta公司旗下的社交媒體“照片牆”轉往小紅書,照片牆被調侃“是老年人玩的”。查看台灣地區谷歌商店熱門免費APP排行榜,截至2月11日,小紅書位居首位,其他熱門社交平台分別為推特(第5)、照片牆(第6)、臉書(第9);在“社交”和“影音播放與編輯”項目中,小紅書、TikTok與bilibili名列前茅。有島內網民在論壇説,小紅書上很多人會推薦她喜歡的漫畫,還有一些編輯照片的教學,“怎麼綁頭髮、穿搭、化妝,真的是百科全書!”此外,大陸小學生喜歡吃的零食“魔芋爽”,也在台灣引發熱議。聯合新聞網稱,追大陸影視劇、明星和綜藝節目、看bilibili、刷抖音、聊小紅書上的美妝教程,早已成為台灣“Z世代”(1995年至2012年出生)習以為常的日常。

對於大陸社交平台對台灣年輕人的影響,台“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此前聲稱,境外勢力滲透方法無所不在、無孔不入,需要提高警覺。他還稱,假信息和“認知作戰”會不斷演化和改變,“不是移掉哪個APP就結束”。

分析認為,島內一些人對大陸社交媒體的抗拒,其實是對台灣邊緣化的焦慮,客觀上也體現出台灣在文化競爭中弱勢與被動的地位。資深媒體人白德華28日撰文稱,“曾幾何時,台灣變得如此缺乏文化自信?”民進黨執政後,將大陸文化傳播視為威脅,“但問題似乎不在認知戰或簡體字,而是台灣的文化自殘”。台灣中時電子報刊登的一篇評論稱,台灣年輕人對大陸社交平台的接受度很高,跳出所謂統“獨”立場,變成一種潛移默化的認同,“這就是兩岸融合發展的新實踐”。通過新媒體平台讓年輕朋友多多互相認識、瞭解,“久而久之,逐步形成融合的發展新趨勢”。

“天然獨”還是“天然統”?

無論是古文等傳統文化,還是小紅書等流行軟件,台灣年輕人受大陸影響是不可忽視的。然而這是否就意味着這些島內青少年成為“天然統”?輿論看法不一。有人認為,下一代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會對大陸有天然的好感;但也有人認為,娛樂生活是一回事,政治表態是一回事,以此推論下一代是“天然統”還是“天然獨”都太直接武斷。

全國台聯聯絡部部長任揮28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隨着祖國大陸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大陸媒體特別是新媒體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但我們也不能盲目樂觀。大陸和島內年輕人有很多相同的語言,然而他們在這些媒體平台的交流更多集中在娛樂、追星、流行文化元素等話題上,如果涉及到政治議題,往往會產生爭論或者衝突。”

任揮認為,“天然統”或“天然獨”的概念並不能準確表現出台灣青年人的認同狀態,“傾統”“傾獨”的説法更為準確。他表示,沒有人生下來就有“台獨”傾向,這些都是因複雜的歷史和現實後天形成的。民調普遍顯示,台灣民眾的國家認同形態分佈呈現“梭形”,激進“統派”和激進“獨派”佔據10%左右;中間的大多數中,“傾獨”認同已遠超“傾統”,但是這兩種認同並不十分牢固,一旦發生某種極端情況,比如因“台獨”大陸動武的戰爭因素下,很有可能放棄原有立場。任揮表示,“傾獨”立場在一定條件和壓力下可以轉化,具有搖擺性和脆弱性。

任揮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民進黨當局在島內不擇手段對大陸污衊、抹黑的大環境沒有改變。在島內特殊的政治環境和民進黨當局的政治操弄下,現在的“Z世代”實際上是伴隨着“台獨”課綱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國族觀和歷史觀存在缺陷,對祖國大陸的認識是偏狹且錯位的。

“如果説以前港澳台文化對大陸的影響力大,隨着大陸綜合實力日益增強,現在大陸對港澳台地區的文化影響力更大。”任揮表示,統一前後,都有必要爭取台灣民心,充分利用互聯網平台,用對方的語言習慣和聽得懂的方式講述好大陸故事不失為一種重要手段。

綠營政客炒作“文化統戰”

台灣首度政黨輪替以來,民進黨當局一直在加強防範所謂大陸“文化入侵”。“文化統戰”成了高頻詞彙。

22日,同屬綠營的“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在“立法院”質詢時稱,現在台灣市面上流傳一本成語辭典,裏面有“縣委書記”“我國福建沿海地方”“保衞親愛祖國”等用語,應該是台灣書商直接把大陸書籍變成繁體字販賣,疑有“文化統戰”之嫌。台“行政院長”蘇貞昌聲稱,“用這種方式來毒害小孩非常嚴重”。台灣陸委會主委邱太三23日稱,根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37條,大陸出版品與影視節目都要經過主管機關的許可才能在台發行。之前,民進黨“立委”鄭運鵬還提議公務員考試應廢除語文,特別是古文。他聲稱,現在專業技術考試大部分已不考古文,2008年就有“考試委員”提出“年輕人不應把青春浪費在古文上”。

“中廣”董事長趙少康稱,民進黨再度展現“去中國化”的意識形態,對提升台灣競爭力或文化底藴毫無幫助。他説,為民眾服務的公務員必須具備基本語文邏輯及溝通能力,如果連公文都寫不好,怎麼當公務員?蔡英文當年寫下“點亮台灣”四個字竟然錯3個,台“總統府”春聯“自自由由”也能寫成“自自冉冉”,就是不學無術的經典,“難道民進黨希望未來的公務員都和蔡英文一樣,一個公文錯字連篇、貽笑大方?”

“欲滅其族,先毀其文”,台灣《中國時報》26日以此為題評論稱,大陸兒童從小學習古文,中小學生大多能出口成章;如今學習中文的風潮襲捲全球,偏偏只有台灣綠色執政,“為貪痴幻想、為選票利益自毀長城,將台灣年輕一代帶向無根的浮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