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10000億美金,史上最有錢PE來了

由 解洪海 發佈於 綜合

宇宙第一大PE到底有多兇猛?

投資界獲悉,黑石正式公佈了2021年第四季度財報,其資產管理規模再次創下歷史——8810億美元,同比增長42%。過去一年,黑石歷史性地流入了2705億美元。這不僅打破了它自身的記錄,也刷新了全行業的記錄。

而黑石集團掌門人蘇世民在電話會議上提到,2021年幾乎每個指標都是黑石史上最顯著的成績。同時黑石預計,2022年其管理規模將提升至1萬億美元。這是他們計劃在2026年實現的目標,但很快要提前實現了。1985年成立於紐約,黑石花了37年締造了全球第一家萬億美元PE。

黑石這份成績單也是VC/PE規模化時代的重要註腳。近年來,從PE巨頭到明星VC,從海外到國內,不同背景不同類型的機構都在在規模化的道路越走越遠。變大,已成為共識。

掌管8810億美元,史上最高

宇宙第一大PE來了

如果要用一個關鍵詞來概括黑石這一年,“增長”最合適不過。看看規模就知道了,大舉增長。而從細分板塊看,截止2021年底,黑石私募股權基金資產管理規模超2600億美元,同比增長24%,房地產基金資產管理規模為2795億美元,同比增長49%。

至此,黑石的AUM(資產管理規模)已約達8810億美元,突破天際。橫向對比也難出其右——截止2021年底,KKR的AUM近4710億美元,同比增長近87;凱雷的AUM為3010億美元,同比增長近22%。

具體的案例也有典型。2017年底,黑石成立了第一隻亞洲基金,專注於投資醫療、高端製造、消費等行業,規模23億美元。該基金已於去年到期。財報顯示,黑石第一支亞洲基金IIR(收益率)高達74%,是2021黑石私募股權基金中IIR最高的一隻。

去年12月,黑石成立了第二隻亞洲基金,認購上限不超過65億美元,截止2021年10月,募集了60億美元,而今年2月正式關閉時,規模為110億美元,笑傲全行業。

4年時間,從一期規模23億美元到110億美元,足足翻了近5倍。事實上4年前黑石就已經有能力募集規模更大的基金。比如2017年同年,黑石也募集了第一支核心私募股權基金,規模近48億美元。但當初並未選擇這麼做,可以説不夠看好亞洲,也可以説謹慎,而如今境況又大不同。

此外,黑石亞洲房地產基金的規模也在變大。2013年,黑石成立了第一支亞洲房地產基金,規模近43億美元,2017年,第二隻成立了,規模為73億美元,將於2023年到期。截止2021年底,黑石第二隻亞洲房地產基金的IIR為13%。而2021年,黑石也成立了第三隻亞洲房地產基金,認購上限為63.8億美元,報道稱該基金正計劃募資90億美元。

不止規模,黑石的收益在增長。以黑石私募股權投資板塊的收益(net realized distributions)為例,2021全年共收穫39億美元,而2020年這一數字僅為19.7億美元,將近翻了一番。

值得一提的是,除黑石亞洲基金,2021年黑石第三期能源基金的收益率也非常之高,IIR高達64%。

細看IPO案例,黑石在退出端也有所斬獲。比如 “美版陌陌” Bumble和網紅植物奶品牌Oatly。

2019年7月,Bumble陷入性醜聞和歧視女性的負面輿論中,黑石以30億美元從的估值收購了大量股份,直至Bumble IPO前,黑石持股25.9%,為第一大股東。2021年2月,Bumble登陸納斯達克,首日開盤大漲77%。市值一度為139.7億美元(約900億人民幣),而黑石成為了最大贏家。

2020年7月,黑石還曾領投網紅植物奶品牌Oatly2億美元融資。2021年5月,Oatly登陸納斯達克,成為“全球植物奶第一股”,上市首日市值約120億美元。招股書顯示,Oatly IPO 後,黑石仍將持有其6.7%的股份。

2021,黑石大掃貨

聯手一筆投出2000億

這一年,蘇世民在毫不猶豫地重倉亞洲。

其實他與中國的緣分很深,交集也早,時間上可以追溯到1990年,那時蘇世民帶着13歲和10歲的孩子來中國,也是第一次。而1992年,黑石已開始在中國從事商業活動。互動也是你來我往的。2007年,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的第一筆海外投資選擇了黑石。2016年,清華蘇世民學院落地。

現在蘇世民對中國的科技和醫療行業非常有信心,“在科技領域,中國毫無疑問正成為世界領先者。” 他也曾提到,“隨着中國發展的愈加成熟,越來越瞭解科技、生物及相關行業,你就會看到一個非常強健的行業誕生。另外,醫療健康在中國的推廣激增,已經成為一個利潤可觀的行業。”

而重點看2021年黑石在中國具體投資,或許大家也都有印象,投數據,投物流地產是主題。其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在數據。2021年6月,黑石以13億美元從泛海集團手中接受市場情報諮詢機構IDG集團,IDG集團原本也為IDG資本的母公司,其IDC數據業務和媒體業務赫赫有名。這一筆交易黑石出手13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80億元,耗資巨大。

這筆投資也延續了黑石過往的投資方向。2020年,黑石曾投資第三方數據中心世紀互聯1.5億美元。今年1月,黑石再次投了世紀互聯2.5億美元。

而2021年黑石在中國地產領域的大動作也可以用驚人來形容,黑石計劃收購SOHO中國一案沸沸揚揚,過程一波三折且最終失敗,但展露了它蓬勃的野心。SOHO中國1995年成立,是知名老牌商業地產商,同時也是北京最大的地產商之一。

此外,黑石拿下富力綜合物流園區。2007年成立,富力綜合物流園區是富力地產旗下唯一物流園,也是大灣區最大的城市物流園區。2021年,黑石連續出手2次,花費了53億元。從資金體量來看,這也是一筆大交易。

為何看好物流地產?蘇世民曾表示,“在地產領域,我們對那些順應發展趨勢的投資主題很有信心。看好物流地產,是因為中國在線電商的發展會衍生出很大的倉儲需求和物流需求。我們認為這兩個領域有着非常有吸引力的投資機遇。目前,我們在中國核心物資集散中心擁有倉儲物業,並把這些物業租給了頭部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和中國的科技公司。”

而放眼海外,黑石2021最為轟動的一筆投資是聯合凱雷等組成一個財團,收購了美國醫療用品巨頭Medline Industries(中文名“梅得朗”),交易金額創下了PE史上記錄:34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174億人民幣),一舉締造史上最大槓桿收購案之一。

VC/PE震撼一幕:規模化時代

變大已成為共識

作為全球第一大PE,黑石的一舉一動歷來充滿了風向標的味道。正如透過黑石兇猛的資金管理量,一些中國創投同行感嘆:VC/PE正在進入規模化時代,甚至規模為王。

回想2020年一季度,受疫情影響,黑石業績虧損26.1億美元,比其2008年金融危機遭遇的虧損還要嚴重的多。那年4月,黑石控股的新西蘭漢堡王甚至已申請破產。彼時蘇世民與紅杉中國掌門人沈南鵬進行了一場隔空對談,蘇世民提到,700筆投資,只有一筆破產,説明我們還是可以做到不虧錢的。

那場對話中,沈南鵬與蘇世民聊得酣暢淋漓,堪稱思想盛宴。而和黑石一樣,紅杉中國也早已在規模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2008年,紅杉中國募集人民幣基金的規模為10億元。2020年,報道稱紅杉中國募集一期人民幣基金的規模已變為180億元。縱向一比較,説是鉅變也不為過。

還有不少人將蘇世民視作學習的對象,比如本土創投大佬之一達晨財智董事長劉晝。2012年,達晨團隊專門去美國考察了紅杉和黑石。後來蘇世民上央視《對話》做節目,劉晝甚至還專門將那段視頻安排在合夥人會議上和合夥人一起觀看。

像黑石一般做資管平台是劉晝思考了多年的方向。過去他曾保持觀望態度。2015年,他説,“我們現在新設了相關的部門,進行資產管理鏈條的適當延伸。先這樣走上兩年,再看要不要做大資產管理。”

2021年,劉晝在投資界採訪中透露,未來,達晨將進行大資管和國際化佈局,補齊過去20年的短板,下一個5年,形成VC、PE、定增、併購的投資與退出閉環,打造投資行業的大資管平台。

這從達晨的募資情況來看也有所體現。雖然其募資節奏相對平穩,但規模也在逐步上升。2012年,達晨募資20億。2016年,募資30億。到了2018年,募資54億,2021年,募資68億。

而給外界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劉晝不經意提到的一句,“此次募資68億,那麼下一期可能是80億,後面是100億,穩步邁向千億規模。

曾幾何時,投資圈強調“命中率”,盛行小而美的精英文化。但如今,無論是海外還是國內,以黑石等大資管平台為代表的規模化的潮流已經勢不可擋。甚至,規模開始成為核心的競爭壁壘。殊不知,現在幾乎所有的頭部創業項目裏,中小機構已經很難擠進去了,除非你能給更多更多的錢。

規模稱王。正如我們所見,一家投資機構的規模體量開始成為爭搶項目最具殺傷力的武器之一。因此,回望過去兩年,無論人民幣基金還是美元基金,募資百億已經屢見不鮮——高瓴創投、高榕資本、啓明創投、源碼資本、五源資本、鐘鼎資本.....在這場規模化的競賽中,誰也不甘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