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三大滯後”致中日民眾感情現反差

由 回秀蘭 發佈於 綜合

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近日在第16屆“北京-東京論壇”開幕式上發表的視頻致辭中指出,民間友好始終是中日關係發展的重要基石,但目前兩國民眾感情出現反差,值得我們重視和深思。

“北京-東京論壇”今年進行的輿論調查顯示,中國民眾的對日好感度不斷上升,達到45%的高位,而日本民眾對華好感度卻降到了10%的新低,形成了冰火兩重天的認知差異。為什麼中日地理距離一衣帶水如此之近,但民眾的心理距離卻隔山隔水越來越遠?

縱觀中日邦交正常化48年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民間友好是支撐中日關係曲折前行的壓艙石。試想,在中國對外關係的發展歷史中,像中日那樣動輒萬人在人民大會堂慶祝邦交的能有幾個?然而,近年民間友好的風向標不時被不同歷史認識的對立左右,文化交流的晴雨表不時被現實矛盾影響,民眾感情的壓艙石不時被民族主義置換,日本的部分民意被媒體引導,民族民粹主義日益左右一些民眾的對華感情。

是什麼讓中日民眾感情由上個世紀80年代蜜月般的友好降至現階段的冰點?“三大滯後”成為揮之不去的糾結。

首先是中日發展實力對比日益擴大而日本心態調整滯後。上世紀日本開始對華援助時期,中日發展差距懸殊,日本居高臨下優越感明顯,中日民眾理解與認知程度較高,民眾好感度呈現歷史高點,而現階段中日實力對比逆轉並呈繼續拉大趨勢,日本民眾心理落差和失落感明顯,東瀛多年瀰漫着的“海洋的日本、陸地的中國,工業的日本、農業的中國”思維轟然倒塌,對華超強發展的擔憂和恐懼心理上升,造成了中日人文往來日益密切,中國民眾對日好感度直線上升,日本民眾對華好感度卻掉頭向下的巨大反差。可以説,壓制日本民眾對華感情的並非日本將經濟領頭地位讓渡中國那麼簡單,而是島國根深蒂固的危機心理和競爭心態失衡所致。

其次是媒體在促進民眾正向理解上的作用日益滯後。在日本民眾對華感情始終在低位徘徊的氛圍營造上,日本媒體的專注度和鼓譟度可謂別開生面。以揭短著稱的日本媒體在向本國民眾傳遞中國發展信息的時候,延續了擅長揭短和不懈批判的風格,但凡涉及中國,不是苦心孤詣,就是劍走偏鋒;但凡遇到問題,不是抹黑唱衰,就是妖魔化示眾,彷彿中國就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多數媒體的眼中就是見不得其俏,容不得其好。長此以往,日本民眾眼中的中國也就變成了被着色着裝的假面人,看着假,也就以為真是假的了。

最後是政府在提升民眾感情上的引領作用日益滯後。日本政府在推動增進民眾對華好感度上經常是雷聲大雨點小,在不同的週期有意無意地引導偏激民意,若有若無地取悦狹隘民意,半遮半掩地利用負面民意,服務自身的大國外交、周邊交往、地緣博弈等。中日關係也在這種時而功利,時而對立的走勢中不時偏離軌道,日本民眾的對華認知也在不知不覺中被引向誤區,民眾對華感情走向惡化也就順理成章。中日民眾之間存在較大感情反差,需要兩國共同追根溯源去破解。從深思的角度,需要找出癥結;從重視的角度,需要採取一些務實的舉措去糾偏糾錯。當務之急,要再次舉起民間友好的旗幟,以弘揚民間友好與交流重塑中日相互理解之根基。事不宜遲,要推動年輕人之間的理解與交流,以承接中日友好未來的年輕人的良性認知,推動疫情後兩國民眾感情的聯袂提升。迫在眉睫,中日媒體之間需要深化溝通與合作,以建設性輿論為中日民眾增進感情營造氛圍,點亮心智。(作者笪志剛是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東北亞研究所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