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團結爭權益不做“啞裔”,旅澳僑胞在努力

由 終廷花 發佈於 綜合

沉默不是金 團結爭權益

不做“啞裔”,旅澳僑胞在努力(僑界關注)

本報記者 張 紅

英國《衞報》報道稱,澳大利亞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日前發起了一項針對澳大利亞華人羣體的調查,結果讓研究人員非常沮喪:在過去一年中,近1/5的華人曾經因為血統而遭受人身威脅或攻擊、1/3的華人被冠以種族主義歧視性的稱呼、超過1/3的華人遭遇過不公正對待。

對於在澳華僑華人而言,這無疑是一段黑暗的日子。報警、打官司,爭取自身合法權益;網上簽名請願,發出自己聲音;成立互助組,解決後顧之憂……面對糟糕的環境,不做“啞裔”正逐漸深入人心。

“非常糟糕”

“情況非常糟糕,不過,我擔心,在情況好轉之前,還有可能更糟。”澳中企業傢俱樂部主席袁祖文曾多次得到當地媒體的正面報道,但是,疫情期間,他卻成為被攻擊的目標。

2020年4月8日,在澳大利亞一些僑領和愛心人士的斡旋和努力下,一架滿載醫療救援物資的航班從武漢飛赴悉尼,希望幫助澳大利亞抗疫。5月1日,澳媒“7 News”卻刊發大幅報道,將愛心滿滿的“捐贈”抹黑為“高價倒賣”抗疫物資、“發國難財”。在航班回國時,組織者接受了澳大利亞當地愛心企業捐贈的成人奶粉,捐給武漢醫院抗疫一線的護士和慈善機構。然而,這卻被“7 News”污衊為“掃貨”帶走大量嬰幼兒奶粉。袁祖文擔任主席的澳中慈善協會和澳中企業傢俱樂部也“躺槍”,遭受了巨大損失。

“要知道,同樣一條新聞,一個負面消息帶來的殺傷力遠超十條正面消息的影響力。”袁祖文説,“這樣的抹黑對我本人、家庭、公司以及我所在的社團和社區而言,破壞性是巨大的。”

這不是個例。一位華商成立了一個名為“澳大利亞緊急互援協會”的鄰里互助組織,卻被澳媒和情報部門稱為涉嫌“從事外國勢力干涉活動”的“中國間諜”;一位華人議員,因為轉發了一篇網文就被影射為“受到中國共產黨操控”;一個普通華人在停車場找個車位,就被當面辱罵;一個華人面孔的孕婦在等待檢查時被人喊“滾回你的國家去”……

“我上世紀80年代末來到澳大利亞,這兩年的危機感最嚴重。”澳中商業峯會主席楊東東對本報説,“目前澳大利亞對華僑華人的種族歧視主要表現為:第一,普通華僑華人在公共場合被謾罵、被暴力對待、甚至家門口被潑漆;第二,當地主流媒體對華僑華人進行莫須有的抹黑;第三,最近,4位華人市議員收到死亡威脅恐嚇信,然而,除了一位反對黨領袖發聲譴責外,執政黨竟無一人進行聲援或表示支持;第四,政界人士對華僑華人活動敬而遠之,我有些議員朋友甚至不得不刪除了微信。”

維權不易

遭遇歧視、抹黑之後,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這一看似理所當然的選擇實際上並不容易。

“針對我的抹黑報道出來之後,我壓力很大。身邊幾乎所有朋友,不管是華人還是其他當地人,都好心勸我,算了吧,忍一忍,等新聞熱度過去就好了。而且,官司萬一輸了,損失少則幾十萬多則幾百萬澳幣。”袁祖文説,“我前後共諮詢了10多位律師,他們的收費標準從每小時幾百澳幣到幾千澳幣不等,出具專業書面意見報告就更貴。大多數律師意見是50%的贏率,只有4位律師説我有超過六成機會贏。説實話,我當時心裏很忐忑。但是,由於個人聲譽、公司業務幾乎遭受毀滅性影響,我只能背水一戰,別無選擇!”

所幸,事情的進展比預想得順利。袁祖文説,在委託律師啓動訴訟程序一個多月後,澳媒“7 News”頂不住壓力,與他進行了庭外和解,最終滿足了他提出的條件:刪除文章、公開道歉以及賠償。隨後4個月,幾家轉載過文章的媒體也分別刪稿、公開道歉及賠償。

“這個案子給我的最大感受是:沉默不是金。必須尊重當地遊戲規則發聲、抗爭,合理合法,才有贏的機會。”袁祖文説,這次勝訴,還有近期昆州僑領莊永新的維權成功,鼓勵更多海外華人拿起了法律武器。“在堪培拉有個華人競選議員被媒體打壓抹黑,本來想就那麼算了吧,現在準備追究到底。前段時間,我受到加拿大華人聯合總會邀請,對加拿大僑胞進行了一次線上分享,效果很不錯。目前,在加拿大至少有兩個媒體誹謗案在進行中。希望全球華人面對抹黑的維權行為成為一個常態。”

面對歧視,華人社區也在行動。澳大利亞國際多元文化促進會會長馮金波説:“在澳僑胞在當地成立了很多互助羣,以便在最壞的情況下守望互助;一些華人社團通過網絡呼籲大家簽名,譴責種族歧視;我們廣大的僑胞在疫情期間積極採取防疫措施、自發向福利組織和醫院捐贈口罩、消毒物品等抗疫物資,樹立華人良好形象等。”

“不過,整體而言,這段時間,在澳華僑華人比較安靜。目前,由於疫情的影響,也因為中國與澳大利亞的關係跌入低谷,華僑華人集中的活動大量減少。在中澳關係正常的時候,華人社團會主動出擊,如今大家多少都有些顧慮,低調得多。”楊東東頗為感慨。

大聲説“不”

“目前,澳大利亞對華僑華人的整體氛圍的確相對緊張,不過,還沒有像美國那麼暴力。澳大利亞媒體上有很多抹黑中國的言論,甚至把貿易貼上政治的標籤。不過,日常生活中,老百姓不太談論政治話題。如果有人遭遇歧視或者不友好對待,會選擇報警,情況嚴重的會告上法庭。”澳大利亞華人團體協會常務副主席沈鐵身為中醫,居住在華人比例較高的區域,日常生活基本沒有受到什麼影響。他説,“希望今後通過我們的不斷抗爭,遭遇歧視的情況能夠得到改善。”

澳大利亞機構近日發佈的《2020年社會凝聚力報告》顯示,澳大利亞民眾仍然強烈支持移民和多元文化主義,但對亞洲、非洲和中東背景澳大利亞人的負面評價仍然很高。數萬名調查者中,47%對澳大利亞華人依舊持有負面看法。出生在亞洲國家的受訪者中,59%認為種族主義在澳大利亞是“大問題”,39%的人表示他們經歷過歧視。

“在澳大利亞,多元文化早已深入人心,《反種族歧視法》早已頒佈多年。目前這種糟糕的狀況主要源於媒體一面倒的宣傳,影響到澳大利亞普通人對華僑華人的好感度,讓華人社區遭受了不良影響。”楊東東説,雖然現在情況比較糟糕,但是還不至於讓人有“逃離”的念頭,“當然,遭遇歧視,我們華僑華人也需要站出來發聲,爭取自己的權益。”

不再做“啞裔”,在澳華僑華人正在努力。澳洲網最近發表題為《對歧視華人現象大聲説不》的評論文章,文章針對澳大利亞日益嚴峻的種族歧視現象,呼籲華人敢於對任何隱性或顯性歧視説“不”,善於用法律、媒體等途徑發聲維權,才能為華人羣體正名。(記者 張紅)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1年04月05日 第 06 版)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