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家裏住在鐵路附近。每次放學回家都會經過鐵軌,然後用腳踢小石子玩。
那什麼也沒什麼概念,覺得像鐵路邊這種較為荒蕪的地方有那麼多的小石子是很正常的。
但是,現在想起來這些小石子被設置在鐵軌旁必然有其科學依據。
首先,這些小石子其實被稱為“道砟”。
“道砟”的材質主要是特級花崗岩。
從英國工業革命開始,最早的鐵路軌道都是由木頭製成。
直到19世紀,有了鋼軌之後,為減少地面的應力,人們就在軌道下面鋪設一層碎石組成的道牀。
這種傳統延續到現在,也就是如今的“道砟” 。
“道砟” 的作用有很多。主要是承載路基,分散鐵軌和火車重量,緩衝震動,減少鐵軌變形等。
可想而之,如此重量的火車高速通過鐵軌時,光靠幾顆釘子固定是完全不夠的。
因為鐵軌可能會因為熱膨脹、地面移動或是震動等原因而改變位置。而這些小石頭可以讓軌道可以保持原位。
很多人奇怪為什麼一定要用石子呢?用別的不行嗎?
主要因為小石子硬度比較高、抗壓強度大。才可以有效承受火車的重量。
而石子之間相互摩擦可以有效的起到吸收噪音和能量的作用。
還能把承載的重量分散到地基上,緩解鐵軌的承重力。
而且,用石子成本比較低、維修起來也比較方便。
因為鐵軌常年暴露在户外,難免遭受雨雪天氣。
小石子之間的空隙,可以方便雨水直接滲入地下、也可以把部分灰塵落入地下。
不至於覆蓋在碎石子表面,影響排水、強度和美觀性。
“道砟”還可以防止野草或其他植被在上面生長。
不過隨着時代的發展,“道砟”的很多缺點就暴露出來。
傳統的有砟軌道雖然成本較低,但是容易使鐵軌產生老化和變形的一些問題。
而且當列車車速過高時,那些小石子有時候也會滾落出來,在沒有好的防護措施的道路上會砸到人或者車輛。
而且小石子也會限制了列車的速度,因為當列車時速高於200km/h 以上時,小石子會飛濺造成列車車底的損壞。
所以,如今世界上很多“高鐵” 都不用小石子了,而是採用“無砟” 軌道。
直接把鐵軌澆灌到混凝土上,這樣可以減少維護、降低粉塵、美化了環境。還能直接提高車速。
相信隨着科技的進步,列車在不斷地提速過程中各方面技術也會日益完善。
編輯:吳金嬌
責任編輯:唐聞佳
來源:微信公號好奇實驗室|圖片:科普中國、文匯報圖片庫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