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孝順父母的子女,往往能做到兩點,福報越來越多,你能做到嗎
一、理解自己的父母。
父母與子女之間,應該是相互理解的,當子女還處於幼年、少年時期時,為人父母,應該要儘量地去理解孩子,不能隨意加以傷害。有的時候,孩子會顯得極其的幼稚和不聽話,給父母招來許許多多的麻煩,而作為父母,要不厭其煩地予以幫助與照顧,不能求全責備。
隨着歲月的流逝,當父母步入老年時,就輪到子女來儘量地理解父母了,特別是對母親的理解。因為母親在進入老年之前,有一個“更年期”,在生理上有程度不同的不適感,心理上也有一些變化,顯得易動感情、焦躁不安,做子女的應當多加體貼。父母進入老年後,有其暮年的心理特徵,顯得有些“噦唆”,子女應多加體諒,加倍關心愛護他們,決不能嫌他們囉唆而傷害他們。
人到老年,社會活動逐漸減少,難免產生孤寂之感。身為子女,花時間陪老人談談心,這是對長者的一種安慰,須知年邁老人心中也是充滿着種種期望、夾雜着些許煩惱的。他們想得到子女理解的心情,與年幼的孩子想得到父母的理解一樣。
二、敬愛自己的父母。
身為子女,不要把對父母的敬愛、關心、扶助看作是“負擔”,是一種“賞賜”,而要看作是一種義務,一種生活樂趣,是一種福報。當孩子幼小時,父母對子女無微不至地關懷撫養,這是神聖的應盡之責,也是天倫之樂。孩子在父母二十餘年的撫育下成人了,父母則已進入“老境”,這時,子女應該同樣無微不至地關心贍養老者,這同樣是神聖的社會義務,也是天倫之樂。
我國的傳統習慣是“水往低處流”,父母愛子女不成為問題,相比之下,子女敬愛父母就不是普遍都做得很好的。有人説在這個問題上“引水上山”,這話説得有道理。
由於現代家庭兩代人之間具有更豐富的內容,即要互相學習與競賽,因此在處理家庭事務時要開明。雖然一般家庭都有當家人,但辦起事來,應當是誰正確聽誰的,誰想的辦法能收到良效就按誰的辦。如果有不同看法,可以通過辯論、評判和實踐來解決。這就需要在家庭生活中,兩代人之間要開誠佈公,允許不同的觀念和興趣愛好存在,有一定的自由度。
為人子女,不要因為自己接觸新鮮事物比較多,就看不起老人。須知,“長者是智者”,年輕人可以從父母那裏吸收有益的精神營養和文明修養。“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他們的生活經驗對於指導年輕人的生活也是很可貴的,不要棄之不顧。不僅要敬愛父母,對於父母的保守行為,子女還應該多做解釋和勸説工作。(百家號獨家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