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氣網訊 昨天至今天(9月1日)凌晨,超強颱風“軒嵐諾”在“藤原效應”影響下,吞併了其南側的熱帶低壓,從一個“短小精幹”的颱風搖身一變,成為了“巨無霸”颱風。究竟什麼是“藤原效應”?實現吞併後的“軒嵐諾”又會如何發展?
颱風“軒嵐諾”吞併熱帶低壓 變身“巨無霸”颱風
過去一天,超強颱風“軒嵐諾”在海上完成了兩件大事。一是成功地完成了“眼壁置換”,這是強颱風或者超強颱風常有的一個自身結構調整的過程,置換成功後,“軒嵐諾”的颱風眼由小變大,有利於其維持目前超強颱風的狀態。而另一件大事就是吞併了其南側的熱帶低壓,由一個小巧玲瓏的颱風變成了“巨無霸”颱風。
圖為8月31日至9月1日超強颱風“軒嵐諾”吞併熱帶低壓的過程。(來源:國家衞星氣象中心)
中國天氣網氣象分析師李靚介紹,昨天開始,“軒嵐諾”南側的熱帶低壓就逐漸呈現出散架的態勢,其低空中心在“軒嵐諾”的牽扯下北上,而核心對流區在高空東風引導下西行,結構逐漸分離。直至今天上午,日本氣象廳放棄了對該熱帶低壓的編號,也就是説,原本即將成為今年第12號颱風“梅花”的熱帶低壓,被強悍的“軒嵐諾”扯散,演化為“軒嵐諾”的螺旋雲帶。此後,“軒嵐諾”不僅體積迅速變大,而且強度可能還會略有增強。這個吞併的過程,就是氣象學中所説的“藤原效應”。
颱風路徑難預測 可能是“藤原效應”惹的禍?
究竟什麼是“藤原效應”?簡單地説,“藤原效應”也稱為“雙颱風效應”,通常指兩個颱風(熱帶氣旋)相距1000-1500公里以內時,它們的旋轉路徑會受彼此影響,呈現出接近甚至合併的趨勢。
一般來説,雙颱風效應是兩個熱帶氣旋繞着共同中心旋轉,但是,這個過程卻可以千變萬化。可能是其中一個熱帶氣旋完全支配另一個的移動方向;可能是兩個熱帶氣旋互相排開;也可能是一個跟隨另一個移動。因此,每當產生“藤原效應”時,預測熱帶氣旋的路徑往往變得十分困難。
李靚舉例介紹,2013年第23號颱風“菲特”曾在台灣以東洋麪路徑突然發生西折,隨後登陸華東沿海,這在秋季颱風中實屬歷史罕見。“菲特”之所以會西折,就是因為其東側同時還有第24號超強颱風“丹娜絲”活動。兩者最近相距不到1300公里,在“藤原效應”影響下,“丹娜絲”牽扯着“菲特”的路徑不斷向西偏轉。
2013年,第13號颱風“菲特”和第14號颱風“丹娜絲”之間發生“藤原效應”。(圖片來源:颱風網)
未來“軒嵐諾”繼續維持超強颱風級 不排除登陸我國的可能性
最後,再將目光聚焦到正在逐漸靠近我國的超強颱風“軒嵐諾”上。在成功實現了對熱帶低壓的吞併後,“軒嵐諾”又會有怎樣的發展變化?它將給我國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李靚表示,未來“軒嵐諾”會進一步將此熱帶低壓吸收合併,體型會更加龐大,成為一個巨型颱風。中央氣象台預計,1日至2日“軒嵐諾”將在台灣以東洋麪停滯或迴旋,強度變化不大。3日起將轉偏北方向移動,強度雖然緩慢減弱,但仍保持超強颱風級,並在東海中部海面北上,逐漸向朝鮮半島南部到日本九州島一帶沿海靠近。
目前,颱風“軒嵐諾”不登陸我國是大概率事件,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它擦過或登陸華東沿海的可能性。無論是否登陸,在冷空氣和“軒嵐諾”的共同影響下,預計1日至6日,台灣以東洋麪、巴士海峽、台灣海峽、東海、釣魚島附近海域、杭州灣、長江口區、黃海中南部海域以及台灣島東部和北部沿海、福建中北部沿海、浙江沿海、上海沿海、江蘇中南部沿海將有7-9級大風,陣風可達10-11級,其中台灣以東洋麪、東海中部海域、釣魚島附近海域將有10-13級大風,“軒嵐諾”中心經過的附近海面風力有14-17級,陣風可達17級以上。
除了風力強勁,“軒嵐諾”帶來的降雨也不容小覷。預計2日至4日,台灣大部有暴雨或大暴雨,台灣北部局地特大暴雨;福建東部、浙江中東部、上海、江蘇東部、山東半島、遼寧東部和吉林東部等地有小到中雨,浙江東北部、山東半島東部、遼寧東部等地部分地區有大雨或暴雨、局地大暴雨。
中國天氣網提醒,浙江、福建、上海、江蘇、台灣等地公眾需密切關注“軒嵐諾”動向,提前做好防範工作。此外,“軒嵐諾”在我國東部海域逗留時間長,附近海域過往船隻需及時避開台風影響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