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時報》刊發王安德署名文章:有一種精神,叫沂蒙精神……

編者按:11月26日,《學習時報》刊發臨沂市委書記王安德署名文章《有一種精神,叫沂蒙精神……》,在臨沂客户端予以轉發,以饗讀者。

《學習時報》刊發王安德署名文章:有一種精神,叫沂蒙精神……

有一種精神,叫沂蒙精神……

王安德

八百里蒙山綿延着紅色血脈,五千年沂河吟唱着歷史長歌。這裏是人文薈萃的風華之地,這裏是鮮血浸潤的紅色沃土,這裏是改革開放的近海潮頭。這裏,有一種精神,叫沂蒙精神;這裏,有一種光芒,叫奮進之光。

史之厚,文之重

臨沂,蒙山巍巍,沂河滔滔。

站上蒙山之巔仰觀俯察,天地鴻蒙、濤走雲飛,文韜武略、人水和諧。臨沂從遠古的煙波浩渺中款款走來,挾裹着金鼓殺伐之聲,飄散着書卷翰墨之香,喊唱着稼穡耕耘的號子,從古走到今,走出了一個又一個歷史的刻度。

龍師火帝,鳥官人皇。8000多年前的上古時代,東夷文化就在這片莽荒之地開枝散葉,我們的祖先在這片依山傍海的土地上建起了自己的家園,艱難地推進着人類文明的進程。

時光倒溯3000年,春秋時期的駟馬冠蓋迤邐行進在這片碧綠的原野,諸侯魯國在此建啓陽城,後改“開陽”。“啓”也成,“開”也好,這座歷史文化名郡,一直把光輝燦爛的文明之珠鑲嵌在這片土地上。

秦時屬琅琊郡,漢代設臨沂縣,清朝設沂州府。漢墓竹簡《孫臏兵法》在失傳了1700多年後,與《孫子兵法》同時在這裏出土,解開了“孫武和孫臏是否各有其人、是否各有兵書傳世”的千古之謎,竹簡中的《孫子兵法》被評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之一。

“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先哲孟子論述中的東山即臨沂的蒙山。

聖人登臨處,必有賢哲出。蒙山腳下,厚重的雄山靈氣為臨沂注入了源遠流長、強勁不息的文脈,修齊治平、建功立業的追求迎風而長。“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的一代名相諸葛亮從這裏走出,三顧茅廬分天下,出師一表真名世。

“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超然物外、淡然處世的人生態度,在沂河岸邊撒下了修身治學的種子。書聖王羲之故居里,洗硯池邊墨猶香,蘭亭集序傳古今;在蘭陵古城,思想家荀子在這裏著成《勸學篇》;宗聖曾子、大書法家顏真卿、珠算發明家劉洪等眾多歷史名家都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永不磨滅的文化印記。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李白醉卧臨沂蘭陵,留下千古名句,刻畫出臨沂人淳樸、友善、豪邁的本性底色。

穿越歷史的煙雲,臨沂的歷史文化名人閃爍星空,沉澱打磨出一個厚重的文脈傳承,成為臨沂千百年來深層積澱的動力源泉。

情之切,魂之舞

近段時間,《沂蒙山小調》的優美旋律在電影《長津湖》裏一次次響起,讓“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綻放新光芒。

壯哉,沂蒙!臨沂歷史傳統的文化積澱與精神品格,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血與火的大熔爐裏,鍛造出光彩奪目的沂蒙精神。當時沂蒙根據地420萬人口,有120多萬人擁軍支前,21.4萬人參軍參戰,出生入死,浴血奮戰,10.5萬革命先烈犧牲在這裏,血染這片土地,英魂長繞沂蒙。

村村有烈士,鄉鄉有紅嫂。“乳汁救傷員”的沂蒙紅嫂明德英,承載的是博大而深沉的愛;“沂蒙母親”王換於不顧殺頭的危險,精心照料革命後代,自己的4個孫子卻因營養不良先後夭折;擁軍支前羣體“沂蒙六姐妹”、“永遠的新娘”李鳳蘭、“誰第一個報名參軍就嫁誰”的梁懷玉……沂蒙人民披肝瀝膽,用一腔熱血和寶貴的生命,譜寫出感天動地的英雄篇章。

《學習時報》刊發王安德署名文章:有一種精神,叫沂蒙精神……

最後一口糧當軍糧,最後一塊布做軍裝,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沂蒙人民拿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推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用自己的血肉和對黨的無限忠誠,為黨的事業和民族的未來鑄就了一道銅牆鐵壁,在歷史中定格成一組鮮活的英雄雕像。

在莒南縣山東省政府舊址紀念館裏,一組“火線橋”圖片讓人動容:幾十名沂蒙女性挺立在冰冷刺骨的河水裏,用血肉之軀做橋墩,用肩膀扛起門板架起了一座橋,讓部隊跨河作戰。作為真實的存在,“火線橋”雖然在歷史中只持續了短短几十分鐘,但卻架在了人心上,架在了新中國的詞典裏。她們的雙腳釘進水下的泥沙裏,把精神深深紮在了腳下的沂蒙土地。

解放戰爭的硝煙散盡,從不向困難低頭的沂蒙人民,緊接着打響了一場新的戰爭,向“一窮二白”宣戰。1957年10月9日,毛澤東在《山東省莒南縣厲家寨大山農業社千方百計爭取豐收再豐收》的報告上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國,厲家寨是一個好例。”從此,厲家寨成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農村整山治水的典範,“一雙手、兩個肩,一把鎬頭一張鍁”的愚公移山精神光芒四射。

改革開放大潮席捲而來,沂蒙人民又以敢破敢立、敢為人先的時代精神,勇立改革開放潮頭,“英雄譜”熠熠生輝:九間棚“九柱擎天”,臨沂商城的領航者王士嶺,時代楷模趙志全,時代楷模、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王傳喜……

行之篤,圖之遠

遠去了鼓角爭鳴,傳承着翰墨書香。今天的臨沂,以海納百川、胸懷世界的遠見卓識,奏響了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好日子的高質量發展的“沂蒙樂章”。

東臨黃海,西依泰山,是臨沂的地理優勢,更是臨沂的發展優勢。面朝大海,挾山越海,一路向東,臨沂緊盯省委“七個走在前列”“九個強省突破”,謀劃了“八個第一方陣”“六強六富六精”發展藍圖,進行着“由大到強、由美到富、由新到精”的華麗蝶變。

古有臨沂人“闖關東”,今有蘭陵菜“下江南”。順應融入“長三角”趨勢,謀劃鄉村振興“三步走”路徑,打造長三角地區農產品供應基地、休閒旅遊“後花園”和產業轉移“大後方”。

變則通、通則久,這是流淌在沂蒙人民血液裏的基因。堅決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加快培育壯大新動能,以木業、機械為突破,走出了“龍頭帶動、中等抱團、小微眾創”的轉型新路。

“南義烏、北臨沂”。站在中國市場名城、物流之都的肩上,加快推進“商、倉、流”一體化發展,“商”上統籌發展線上、線下兩個市場,“倉”上重點發展智慧倉儲,“流”上構建立體化現代物流體系。

憑帆出海,借力遠航。臨沂獲批市場採購貿易方式、國家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起了綜合保税區、臨沂港,實現全國通關一體化;航空口岸正式開放,成為全國鐵路樞紐城市、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齊魯號”歐亞班列集結中心,對外開放的大道越走越寬、越走越順。

行之篤,圖之遠。臨沂奔赴新時代的新徵程,面朝大海,揚帆遠航,讓世界看見,高山之巔與碧海藍天之上那抹鮮豔的“沂蒙紅”。(作者系山東省臨沂市委書記)

來源:學習時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51 字。

轉載請註明: 《學習時報》刊發王安德署名文章:有一種精神,叫沂蒙精神……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