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講述】
講述人: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六泉鄉浙水村黨支部書記、鄉愁文化紀念館館長 靳慧永
我是土生土長的浙水村人。10歲以前,父母在外打工,我的童年是和爺爺奶奶在廣闊田野上度過的。春日裏,我趕着牛,牛牽着犁,新翻的田地散發着泥土的芳香;秋日裏,滿眼金黃,人們把剛收的穀子倒在村裏空地上,享受着豐收的喜悦。
10歲以後,父母把我接到了城裏。犁耙、鋤頭、鐮刀、籮筐、石碾、扁擔……這些曾經整日為伴的勞作用具,只能留在了我的記憶裏。
10年前,34歲的我回到浙水村工作,想為鄉親們辦些實事。做什麼呢?小時候“田舍郎”的生活不斷在腦海裏浮現。科技在發展,生活在進步,應該保留一些過去的記憶。於是,我盤算着在村裏建一個“鄉愁文化紀念館”,留存昔日的生活風貌和悠久的農耕文化。
2018年,我們正式發出了徵集老物件的倡議。村民們積極響應,村委會院子裏排起了長長的隊伍。有推車來送犁的,有騎摩托來送耙子的,有用三輪車拉來石磨的,還有走了10來里路送籮筐的……短短兩個多月,浙水村12個自然村的547户1306名村民,紛紛把家裏閒置的農耕用具捐了出來,600多件沾着泥土氣息、帶着歲月印記的物什匯到了一起。
2019年8月,佔地1000多平方米的鄉愁文化紀念館開館了。我們給每個老物件都製作了“身份證”,物品名稱、用途、捐贈者姓名等信息一目瞭然。紀念館分為農耕用具和紡織用具兩個展廳,我們希望儘可能原汁原味地呈現這些物品。在這裏,你可以看到帶着泥土、鏽跡斑駁的獨輪車,也可以看到吱吱呀呀的老紡車……
“很多農具現在很少見到了,帶着孩子來看看,跟她説説以前的日子”“這些都是我們年輕時常用的,有年代感,很有意思”……工作不忙的時候,我會到館裏當“講解員”,給前來參觀的人們講講過去的故事。
一傳十、十傳百,紀念館很快火了起來,人們紛紛來這裏“打卡”。更讓人高興的是,浙水村不久之後被規劃為山西省“太行一號旅遊公路”的起點。隨着公路通車,村裏的交通更便利了,我們抓住契機發展鄉村旅遊,辦起了旅遊公司,開起了農家樂。兒時那個閉塞的小山村,走進來越來越多的八方來客。
今天,遊客來到浙水村,可以領略太行梯田的秀麗風光,感受明清古建、陽馬古道的獨特風情,更可以走進鄉愁文化紀念館,山水民俗盡收眼底。撲面而來的不僅有鄉村“土味”,更有文化“品位”。有遊客這樣説:“鄉愁文化紀念館留住了鄉土記憶,也留住了我們的根。它時刻提醒我們,不要因為生活好了,就忘記艱苦奮鬥。”
掃碼看視頻,館長帶你走進鄉愁文化紀念館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楊珏、胡曉軍、任爽、趙秋麗、馮帆、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平國旺)
《光明日報》( 2021年08月06日 07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