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可持續發展教授》
諸大建 著
上海三聯書店2022年出版
可持續發展是解決當代全球發展和中國發展問題的金鑰匙。本書講述了一個大學教授研究中國可持續發展30年間的故事,講述學者如何在外部需要和內心激情的交集上做研究搞學問。循環經濟、共享城市、上海全球城市、中國發展C模式是社會普遍關心的一些話題,從這些話題背後的個人故事,可以窺見這些研究對於當代中國發展的意義,享受學術的快樂和思想的快樂。
>>內文選讀:
城市物質消耗四個達峯
2018年,吉隆坡,聯合國人居署舉辦世界城市論壇,我應邀在分論壇做主旨發言談中國城市的綠色發展,講了四個領域的脱鈎和人均資源環境消耗達峯問題。有人説聽了我的報告,對中國城市如何綠色發展有了大格局的概念。 多年來,中國城市綠色發展的四個脱鈎一直是我參加國內外會議做報告不斷更新的話題。
2021年中國發展開始從第一個百年目標進入第二個百年目標,願景是到2050年分兩個15年兩步走,最終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整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展望中國城市的綠色發展,我説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消耗脱鈎需要三個十年:2021-2030年是相對脱鈎,2030-2040年是建立平台,2040-2050年是絕對脱鈎。
第一個十年的重點是產業結構的綠色轉型。按照卡亞公式,在 GDP高增長的情況下,綠色發展的首要目標是要通過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減物質化,實現單位 GDP的物質強度達到峯值。進一步,如果能夠把強度降低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中國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就可以與資源環境消耗實現高標準的相對脱鈎。
第二個十年的重點是消費模式的綠色轉型。變換卡亞公式可以得到,在人口增長走向平緩的情況下,控制人均消費的環境影響將變成綠色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如果到2035年中國人均GDP翻一番達到人均2萬以上美元,人均環境影響不超過世界人均水平,那麼中國城市進入第三個十年就可以在資源環境總量意義上實現絕對脱鈎。
如前所述,實現中國城市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絕對脱鈎,重點是要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四個結構問題,即以煤炭消耗為主的能源結構,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以土地蔓延為主的建設用地結構,以公路運輸為主的交通結構。可以説,中國城市綠色發展的標誌是在四個重大結構問題上實現四個方面的脱鈎。
從消費方式看中國城市的四個脱鈎,根本問題是人均資源環境消耗的四個達峯。即城市能源消耗與二氧化碳脱鈎是要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達峯,城市生產消費與固體廢棄物脱鈎是要人均生活垃圾產生量達峯,城市發展與建設用地消耗脱鈎是要人均建設用地達峯,城市交通出行與小汽車化脱鈎是要人均汽車保有量達峯。
就低碳城市而言,中國提出2030年碳達峯,這意味着城市化達到70%人均GDP超過2萬美元的時候,城市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不超過8噸相對於發達國家歷史上以人均10噸氧化碳排放實現現代化,這是具有後發優勢的進步未來中國城市發展要關注的是,如何從減少工業和電力的生產性排放到控制交通和建築的消費性排放。
就無車城市而言,相對於發達國家以千人小汽車保有量為500輛為特徵的傳統現代化,中國城市未來的綠色交通出行完全可以小於這樣的規模。通過城市內發展地鐵、地面加慢行交通、城市間發展幹線、城際、市域鐵路等軌道交通網絡、中國的城市有可能在千人保有量不超過300輛的範圍裏實現交通出行的現代化。
就無廢城市而言,中國城市固體廢棄物管理是要實現人均生活垃圾產生量的達峯。近年來全社會推進垃圾分類,加強垃圾焚燒處理的力度,大幅度減少了原生垃圾的填埋,現在正在努力實現廢棄物回收利用最大化。在這基礎上,實現人均生活垃圾產生量的減少甚至控制在人均每天不超過1kg也是可期的。
就緊湊城市而言,中國城市綠色發展的關鍵是人均建設用地不超過100平方米。近年來,許多城市的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先後制定了規劃建設用地零增長甚至負增長的發展目標,重點控制中心城區和主城區人口過密,增加都市圈外圍城市的人口集聚。到2035年基本實現城市化的時候,期待城市人均建設用地也可以達到峯值。
作者:諸大建
編輯:袁琭璐
責任編輯:朱自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