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大幅度降價,為何英菲尼迪Q50L銷量就和A4L差那麼多?
眾所周知,以價換量的策略在諸多車企中都是司空見慣的一件事,因為在目前來看,要想快速、有效刺激銷量增長,可能提升產品力還是遠不如降價效果來得更好。
但是,這一套路好像也不是人人都能像別克英朗這樣,直接幹進銷量前十。就比如今天咱們要聊到的這兩位豪華車選手,一位是日系豪華座駕英菲尼迪Q50L,另外這位則是國內當紅一線奧迪A4L,這兩位選手就是個極好的例子。從車型定位來看,兩款車都屬豪華中型車陣營;且在終端市場上,兩台豪華車也都有着4-5萬的優惠。
但在銷量層面,奧迪A4L卻是明顯領先了英菲尼迪Q50L一大圈,甚至Q50L全年銷量都不及A4L的單月總銷量。那到底是為何,這兩台同級車型在同樣大幅度優惠下,銷量依舊差了那麼多呢?
Q50L性價比雖更高,但A4L產品力明顯更均衡
(奧迪A4L)
(英菲尼迪Q50L)
其實大多數百姓買車,他們並不是一定非常注重這台車的性能有多強勁,外觀有多激進,相反卻是希望這台車能更多一些的均衡發展,這一點通過各級別的熱銷車型也都能看出來。而在這一點上,雖然英菲尼迪Q5L的入門車型價格更低,但明顯是能感受到A4L的產品力是更均衡的。
(奧迪A4L)
(英菲尼迪Q50L)
外觀咱就不多聊,畢竟A4L和Q50L的整體顏值都值得大家認可,但在內飾設計上可就能一眼分勝負了。奧迪A4L這套家族式中控造型,基本屬於男女老少通吃,不算驚豔但也絲毫不過時,而英菲尼迪Q50L這套內飾,怎麼看卻都是滿滿的年代感。
(奧迪A4L)
(英菲尼迪Q50L)
再來説説空間方面,奧迪A4L軸距為2908mm,英菲尼迪Q50L則為2898mm,兩款車在車身尺寸也都非常接近,但在實際的用車感受上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A4L在後排的乘坐表現上,大概就是同級的標杆水平,腿部空間寬敞,長腿小姐姐也都能輕鬆蹺二郎腿。但Q50L的後排空間則就相對侷限了一些,甚至都還不及部分A+級轎車的空間;好在它的座椅舒適性還不錯,包裹性、柔軟性也得到了車主的肯定。
Q50L操控值得認可,但A4L更懂主流消費羣體
聊到操控,英菲尼迪Q50L的表現一直都可圈可點。這車前後都帶有橫向穩定杆,奔馳提供的這台2.0T發動機也能輸出211Ps的馬力,駕駛時的油門阻尼、動力輸出以及彎道時的動態體驗,都讓Q50L有了更多的駕駛樂趣。獨有的DAS線控轉向技術,對於變道、掉頭啥的,也都讓Q50L展現出了更靈活的姿態。所以對於偏愛操控、駕駛樂趣的消費者來説,Q50L的吸引力確實是比奧迪A4L更大。
但奧迪A4L的底盤質感、動力匹配以及駕駛舒適性方面,也不是鬧着玩的。拋開最低配來説,A4L 40TFSI的2.0T發動機所帶來的190馬力,也讓該車型有着7秒多的零百加速,高配的quattro四驅版更是做到了僅6秒出頭的成績。以及在日常代步通勤、高速駕駛時,奧迪A4L輕而不虛地轉向手感,同樣是得到了一眾好評。那麼對比之下,其實大多消費者還是更習慣於A4L這樣的動態表現。
難以逾越的鴻溝——品牌影響力
提升產品力並不難,因為可以通過推出新款就能直接全面升級;但想要提升品牌影響力,那可真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就目前來看,絕大部分的國人還是對BBA這豪華三劍客是更認可的,儘管奧迪日常被排在老三,但怎麼也還是一線豪華品牌;四連環的車標走到哪兒也都不會陌生,因為大家都知道這是奧迪,那個與奔馳、寶馬齊名的奧迪。
那英菲尼迪呢?在一二線大城市倒還好,畢竟大城市包容性更強,英菲尼迪系列車型能見度也不算低,但在其他地區就不一定有這麼好使了。好奇的還在想,英菲尼迪是哪家的?然後百度一下,“喔,原來是日產的豪華品牌啊。”最致命的還不只是知名度有待提高,而是怕路人甲把英菲尼迪給當作是咱們國產品牌的長安汽車(毫無貶低長安汽車之意)。
所以呢,消費者在權衡多方面因素以及預算允許下,更樂意入手來自豪華一線的奧迪A4L,也就不足為奇了。但英菲尼迪Q50L也絕對是一台好車,只是小眾的它在適用人羣上也更適合小眾消費者,那麼在市場份額的佔比自然也更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