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誰掌舵白宮,都無法改變美國還是那個美國的無奈現實啊……
當美國國旗還在為50萬亡靈低垂之際,一場新的“風暴”又即將席捲全美。
今天,一名黑人的“非自然死亡”再次引燃美國人怒火。24日凌晨,去年3月赤身裸體在街頭被警察跪壓致死的美國非裔男子丹尼爾·普魯德案的裁決出爐——大陪審團投票決定,不起訴任何與普魯德之死有關的警察。
又是種族問題,又是警察暴力執法,審判結果還是涉事警察無罪……
去年,“佛洛依德之死”引爆的美國30年來最嚴重的騷亂還近在眼前。如今社交媒體上,美國網民的聲討此起彼伏,話題在短短几小時內迅速發酵,登上熱搜。民眾還將躁動的“火焰”燒到了現實。目前,已經有數百名抗議者在街道上聚集。
新一輪“美麗風景線”會否再度上演?
裁決引發眾怒
“雖然我知道普魯德家族、羅切斯特社區和全國各地都會理所當然地感到悲痛和失望,但我們必須尊重這一決定。”今天,紐約州總檢察長萊蒂·詹姆斯宣讀了普魯德案的最終裁決結果。
但就連詹姆斯自己都直言,無法接受這一結果。“在本可以避免死亡的情況下,這些案件所造成的生命損失都是悲劇性的,我對此極為失望。”詹姆斯當即表示這與她的預想大相徑庭。
其間,她甚至還向美國的司法系統猛烈“開火”。“刑事司法系統已經表明,他們不願追究執法人員對手無寸鐵的非裔美國人被無理殺害的責任。不僅是聯邦警察系統,整個刑事司法系統都必須改革了。”
再來看看美國的社交平台。
一大早,推特上就瀰漫起火藥味。
一條名為“紐約州政府表示,與丹尼爾·普魯德之死有關的羅切斯特警察將不會面臨指控”的話題迅速霸佔熱搜。
推特相關話題頁。來源:Twitter
話題下,美聯社對該裁決的報道吸引了眾多網友評論轉發。
“這沒什麼好的,整個制度必須廢除和重建,噁心可恥!”“有他們殺死他時嘲笑他的視頻,這是不人道的,為什麼要為他們的行為辯護?”“我不知道裸體也會被判死刑,每天學點新東西。”大批網友已經出離憤怒了。
網友評論截圖。來源:Twitter
一些社會人士也在公開場合“火力全開”。
“歷史上,我們可以看到,當少數族裔在這個國家被殺害後,大多數時候是沒有起訴的。與此同時,冒犯、傷害、痛苦仍在不斷加劇。”來自羅切斯特的阿什利·甘特説,她對此“感到噁心”,並正準備進行抗議。
其實,就在“口水戰”爆發的同時,已經有人走上了抗議的“前線”。當日,已有數百名抗議者聚集在普魯德被扣押的街道上。
或許是“佛洛依德事件”的“前車之鑑”,羅切斯特市已經開始加班加點地在公共安全大樓外設立起混凝土路障,以備不時之需。
蓄意掩蓋死亡真相
為什麼普魯德之死的審判結果,會如此挑動美國的敏感神經?這一切,還得從去年3月的某一天説起……
這一天,41歲的普魯德在前往紐約羅切斯特探望哥哥時突發精神疾病,家屬當即報警。
家人手舉普魯德照片。來源:美聯社
執法記錄儀顯示,警察在趕到現場後,將全身赤裸的普魯德圍住。或許是考慮到疫情,普魯德被戴上了防吐頭罩。而後,普魯德一度想站起來,但警察牢牢地將其按壓在地,一名警察用膝蓋抵在他的背上,還有警察鎖住了他的頭……
終於,在這一番“非人”的操作下,普魯德呼吸困難,隨後被送往醫院急救,但當場被宣佈腦死亡。一個星期後,普魯德離世。
原本是報警尋求幫助,警察卻成了弄死普魯德的“儈子手”,真是荒誕至極!
但更狗血的,還在後面。
這個令人髮指的、警察暴力執法的全過程竟然被當地警方“雪藏”了整整六個月。期間,警方對外界的説辭是——普魯德死於吸毒過量。
去年9月,《紐約時報》曝光了當地處置這起案件的內部郵件、檔案報告等文件,警方試圖掩蓋普魯德死亡真相的無恥行徑才浮出水面。
執法記錄儀拍下警察對普魯德暴力執法過程,來源:美聯社
隨着執法記錄儀錄像的曝光,羅切斯特以及全美各地爆發了大規模抗議示威活動。
迫於輿論和社會壓力,9月5日紐約州成立了大陪審團欲徹查普魯德死因。8日,紐約州羅切斯特警察局局長辛格塔裏以及包括副警長莫拉比託在內的管理層全都宣佈辭職。
原本以為時間會給出答案、正義不會缺席,但到了今天,陪審團卻在大家目睹了令人髮指的暴力執法全過程後宣佈,這不是警察的錯……
再現“美麗風景線”?
可以肯定的是,此時此刻,一些美國人已遊走在抗議的邊緣。誰也不知道,接下來,被“種族主義”再度點燃怒火的他們會做出什麼事來。
燒車、燒國旗、洗劫商場……去年5月,佛洛依德被警察反扣在地苦苦掙扎7分鐘的畫面讓美國徹底淪為憤怒的火海。從明尼蘇達到得克薩斯,從紐約到華盛頓,美國社會種族歧視的陳年瘡疤被重新揭開。
去年,佛洛依德之死引發全美範圍的大規模騷亂。來源:GJ
當大批民眾包圍白宮時,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驚慌地躲進了曾用來躲避恐怖分子襲擊的、美國最高權力中心最隱秘的存在“白宮地堡”。
如今,雖然白宮新主拜登在競選時就一再譴責種族主義和仇外情緒,上台後也簽署了一系列圍繞種族平等的行政措施,但若想改變美國社會現狀並非易事。
無論誰掌舵白宮,都無法改變美國還是那個美國的無奈現實啊……
撰稿 王若弦編輯 深海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