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1歲,6歲,12歲,孩子成長的三個重要轉折點,你抓住機會了嗎?

由 時愛蘭 發佈於 綜合

關注6-12歲小學階段兒童

安全  學習  娛樂  生活  品行  健康

每日與您分享

有些父母在孩子長大後會很無助、絕望:一手養大的孩子不知道為什麼就像變了個人一樣,突然陌生與可怕!

再怎麼打罵孩子,都沒用了。其實這是因為家長們錯過了孩子心理教育的最佳時期。

我們常在網上看到這樣的新聞:

因為母親對兒子上網的責罵,年僅12歲的兒子喝農藥自殺;

因為老師批評幾句,學習成績優秀的女孩居然跳樓自殺;

因迷上網絡遊戲寫了大量網絡日記的孩子怕父親責罵而跳樓自殺;

......

每個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孩子這樣的舉動往往讓父母痛不欲生。

實際上,當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或心理問題:像逃學、撒謊、網癮、頂撞父母、離家出走、動輒自殺、還有打架傷害、參與搶劫等,多半發生在12歲前後至18歲前後。

但是,這一年齡段的行為問題和相關的心理問題都源於孩子12歲之前,並且往往都跟父母的撫養方式有關係。

誰都不是一生下來就做父母,那你在做父母前有想過下面這些問題嗎?

1.是否有足夠的時間來陪伴孩子成長?

2.是否有足夠的耐心來陪伴孩子?

3.你是否知道孩子心理發展的幾個基本的階段,每階段你需要做什麼來完成對他的“心理撫養”?

如果你以為孩子出生後會自然長大,自然懂事,那你一定失望。

你不教育孩子,多得是網絡、電視、壞人教育他。等到孩子出現種種毛病時,你再想行動就為時已晚了。

買房買車前,大家都會為了做各種準備。查閲相關的資料,實地考察,貨比三家等等。但是關於孩子,很少有人會為了他不斷地尋求知識。

所以當你在準備懷孕、準備養育孩子時,一定要做好思想準備,在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帶孩子!

不要讓孩子離開你,尤其是初生的第一年!

幼小的嬰兒除了需要食物以外,最需要的莫過於對撫養人的依戀。有心理學家發現,如果在孩子1歲前沒有讓他得到這種依戀的滿足感,極易產生神經質、敏感的性格障礙。

當然,在孩子12歲之前,依戀現象一直存在,依戀現象與年齡成反比,年齡越小越重要。

父母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力與心理控制力,不在父母掙錢有多少,也不在父母多有知識,更不在父母的事業有多成功。

只在於你為他生命的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你為他依戀時期(指12歲以內)的相伴時間有多少。

父母若在6歲之前(最晚別超過10歲)對孩子説“不”,他儘管會因為你的拒絕感受痛苦。但最多也就是痛哭一番,嚴重些就是哭的氣噎、哭得地上滾來滾去。

可是你若等他12-14歲之後的青春期,你再開始對他“説不”時,他不會再哭鬧、再氣噎,也不再打滾。

他會離家出走,他會服毒自殺、他會跳樓方式威脅父母,因為那時候他已經有對付你的各種能力和選擇。

為什麼那麼小年紀的孩子會自殺?

那是因為孩子只知道你愛他,他在利用你的愛威脅你,他並不知道死的真正含義。

所以,父母的養育之愛要有知性,不要給孩子一種誤讀的可能。

那麼,如何對年幼的孩子“説不”呢?方法是:

第一,選擇孩子早期表現出任性的時間,一般應該在3-5歲。

在3歲之前,孩子的哭聲一般是他身體痛苦的感受表達,所以哭聲是一種信號,我們要幫助他解除痛苦感受,要去關愛他。

但孩子到3歲之後,隨着年齡的增長,他的哭聲有時不再是身體痛苦,而是一種意向表達。

就像你帶他去朋友家,看到別人家的好玩具不肯撒手要帶回家。

當發現他這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心態一出現,就要有意地對他進行“説不”的教育。

第二,“説不”的環境要講究。

要讓孩子單獨面對你,而不要讓他在眾人面前、或在其他親屬而前面對你。

無論他在哪裏與你對峙,與你大鬧,你都不要心急,要把孩子帶回家,最好選擇在卧室內,因為房間裏沒有危險物品。

你將他置於卧室中,將門關上,讓他單獨面對你,他會感受一種情境壓力,然後,告訴他“你今天這樣是不對的!下次不許如此!”

第三,孩子哭時不妥協

這時父母一不要打他,二不要罵他,三不要在這時給他講道理,因為他還小,很多言語還不太明白;四不要走開,因為要讓他一直感受你不讓步的態度。

孩子的教育無小事,但只要你多用點心,在他需要陪伴的時候陪伴,走彎路時積極引導,相信每個孩子都能健康、快樂地長大。

來源:網絡;版權聲明:本號轉載的稿件貴在分享,版權(含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

END

小學生放學後

更多學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