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礦山美在哪?來看“兩化融合”示範礦井濟三礦
全國煤炭工業“兩化融合”示範礦井、全國首批“衝擊地壓防治示範礦井”、首批國家最美礦山……
在孔孟之鄉、南陽湖畔,有一座享有諸多榮譽稱號的年輕礦井,以朝氣蓬勃的姿態為共和國能源大廈添磚加瓦,它就是山東能源兗州煤業濟三煤礦。
濟三煤礦是國家“八五”重點建設項目,是國內第一座集煤、電、港於一體的現代化立井煤礦。20年來,礦井穩步發展,始終保持高產高效,累計產煤過億噸,安全形勢持續穩定向好。如今,乘着新時代的東風,濟三煤礦加快發展步伐,一座智慧、安全、綠色的現代化礦井煥發着新風貌。
智慧礦山成“引擎”
“截至目前,我們的智能化採煤工作面已累計生產原煤270萬噸了。”濟三煤礦採煤副礦長魏文輝介紹着礦井智能化建設情況。
今年年初,國家八部委下發了《關於加快煤礦智能化發展的指導意見》,煤炭行業智能化建設步伐明顯加快。而早在2018年,濟三煤礦就已較快邁開了智能化礦山建設的步伐,建成了第一個智能化綜掘工作面,2019年第一個智能化綜採工作面建設成功。
“當前,智能化採煤工作面已實現了煤機記憶截割、液壓支架單架/成組自動跟機移架、推溜、收護幫等功能。而且通過井下智能控制中心將工作面三機、採煤機、泵站等設備有效融合,可以對工作面煤機、刮板輸送機等設備進行實時監測、實現遠程和故障診斷。”魏文輝介紹説。
在掘進工作面方面,濟三煤礦按照採掘工作面減少作業人員、實現智能化掘進的要求,穩步推進智能化建設,當前已具備綜掘機遠程遙控截割、綜掘機電控系統部分故障診斷、存儲、分析等功能,智能化各項功能應用實現常態化,達到了掘進生產過程少人化、無人化作業。
據瞭解,濟三煤礦除建成智能採煤工作面、智能掘進工作面外,智能運輸系統、智能機電系統、智能選煤系統、智能調度信息系統、智能通風系統、智能排水系統也已建成,智能化礦山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促進了安全高產高效水平持續提升,全員效率最高達52噸/工,被中國煤炭工業協會評為煤炭行業特級安全高效礦井。
防衝治衝促安全
衝擊地壓問題危害着煤礦的安全生產。山東所轄煤礦大多存在衝擊地壓現象,如何監測防治衝擊地壓是山東煤礦需要面對的問題。
“在衝擊地壓防治方面,我們始終牢固樹立‘安全第一、預控為主、防治並重’的理念,堅持‘區域先行、局部跟進、分區管理、分類防治’原則。”濟三煤礦礦長邢天海介紹,濟三煤礦從管理、技術、裝備、培訓四個方面入手,形成了“合理設計、專家評估、綜合監測、科學治理、注重防護”五位一體的礦井防衝管理體系。
2009年,濟三煤礦就已開發應用了應力在線監測系統,可實時監測回採工作面前方300米、掘進工作面後方200米的煤體應力變化;2010年,裝備了波蘭“SOS”微震監測系統,目前裝備26個通道,佈置25個微震測點,可覆蓋所有采掘工作面。當前,濟三煤礦引入了KJ551高精度監測系統、礦壓大數據監測系統、礦山振動波系統,將監測數據融入到多參量綜合預警平台,通過多參量綜合分析,可實現對礦井災害的預警預報。
“當24小時內出現單次震動能量大於5x104J,或單日總能量大於1x104J時,工作面推進速度不得超過4.5m/天。”據介紹,針對衝擊地壓防護,濟三煤礦採區限制推進速度、合理佈置設備、加強回採工作面順槽支護、落實物料固定和防崩、加強個體防護等措施,嚴格落實“三限三強”(限採深、限強度、限定員,強支護、強監測、強卸壓),確保礦工生命安全。
濟三煤礦在充分做好當前防衝監測、治理的同時,不斷探索防衝新技術,據悉近期將實施掘進工作面應力集中區主被動反演超前探測技術和高壓水射流鑽割一體化煤層主動泄壓技術,進一步提高衝擊地壓防治水平。
綠色礦山換新顏
“我們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始終堅持‘綠色開採、資源節約、環保友好’的發展模式。”邢天海指着近處覆滿植被的青山介紹。
“這裏的綠化有多大面積?”
“這裏的綠化面積達4萬多平方米,種植着20餘種植被。這裏是礦區內的‘卧龍山’景區,從南遠望,如同一條卧龍,因此得名。”濟三煤礦工作人員説,這裏原本是建礦初期堆積的矸石山,後期經過綠化改造,成為了職工休閒、休憩的好地方,另外一邊是人工湖景區,面積有24200平方米。
多年來,濟三煤礦秉承綠色發展理念,充分發揮文化底藴和區域生態優勢,自覺履行環境保護和治理責任,積極打造生態文化、綠色潔淨生態園、循環利用產業園、青山綠水工業園、低碳發展示範園、平安富美和諧園“一化五園”生態文明礦井建設,礦區綠化面積達到23萬平方米,形成了碧水環繞、綠樹掩映、四季長青的嶄新形象。礦井先後獲得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首批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等榮譽稱號。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户端記者 張思凱 通訊員 李志勇 張華偉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