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被陌生人強行拖拽如何有效求救? 方法有三個

由 童豔紅 發佈於 綜合

 

  前不久,“和頤酒店女生遇襲”事件刷屏了整個朋友圈和微博。據《法制晚報》記者統計,近萬名網友參與本次事件的投票,如果目擊了相關事件,86.2%的網友表態“會出手”幫助該女生。幸虧是匿名投票,如果是記名的,相信這個比例能直逼99.99%。其實現實早已狠狠的抽了我們一耳光,而且還不止一次,臉都被抽腫了。

  2011年10月13日下午,廣東省佛山市,2歲女孩小悦悦被汽車撞倒並碾過,7分鐘內,18個路人經過,但無一人救助,最後被一個拾荒阿姨救起,但還是在8天后去世。

  2014年11月30日上午,瀘州一19歲青年曾某在微博上直播他的自殺經過。他一共發出38條微博,每條微博轉發上千,評論過萬。但最終還是因為報警不及時,經搶救無效去世。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當我們深處險境時,該怎麼辦?下面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並告訴你怎樣才是科學的呼救方法,到底如何呼救才能得到別人的幫助?

  1、告訴別人你需要幫助

  想要你就説嘛,你不説我怎麼知道你想要呢?這不是什麼深奧的哲理,甚至可以説是連3歲小孩都知道的常識。可是在實際生活中,卻被我們輕易的忽視了。因為我們總是高估別人對我們的注意,不經意的把自己的問題放到無限大。心理學稱之為“聚光燈效應”,我們總以為自己站在聚光燈下,是眾人的焦點。

  比如我們某天穿了一件粉色襯衫,換了一個新手機,就會覺得所有人都在關注我們似的。可是沒準壓根就沒人發現,別人也在關注他們自己,或者在想昨晚看的那部電影裏的某個大胸美女。

  因為“聚光燈效應”的存在,當我們被陌生人拉扯的時候,並不會做出諸如大聲尖叫,摔打東西等誇張的、引人注意的舉動,反而會陷入無盡的拉扯之中,這會讓別人誤以為你和歹徒是情侶,或者起碼是認識的。本來想要幫助你的人,一想“這是別人自己家的事,我去瞎摻和什麼”,也會因此陷入糾結。

  這種糾結就如同當你坐在一輛擁擠的公交上,身前站着一個小腹微微隆起的女人。你分不清她到底是懷孕呢還是胖,如果是懷孕你不讓座,顯然會被周圍站着的人打死。如果不是懷孕你讓了座,就要被這個女人打死。問題就變成了你選擇什麼死法?這時要是你再看看旁邊坐着的人,發現他們睡覺的睡覺,玩手機的玩手機。你就會確定這個婦女只是胖,並不是懷孕,因為別人也沒有讓座。這就是心理學中的“多元無知效應”,是指如果一件事形勢不明朗,或者我們不夠確定的時候,我們最有可能接受並參照別人的行為。最終的結果就是,所有人都認為孕婦只是胖而已,或者即使知道是孕婦,也覺得沒有讓座的必要。所以,如果你是那名孕婦,就應該直接了當的説出來,並且詢問有沒有人能夠為你讓座。同樣,當你被陌生人拖拽拉扯時,也應該大聲的呼救,引起周圍行人的注意。還要強調你根本不認識這個人,強調你自己正身處險境,需要別人的幫助。

  但你會發現,你大聲呼救了,很多人也注意到你了,卻還是沒有人上前幫你,這時又該怎麼辦呢?

  2、把責任落在一個人肩上

  我們總以為,越多人聽到了你的呼救,注意到了你的危險,你獲救的可能性就越大,可是事實卻恰好相反。

  1964年3月13日凌晨3點,紐約一家酒吧的女經理,28歲的女子吉蒂·吉諾維斯(KittyGenovese)驅車回家。把車停進車庫後,在朝自己公寓走的路上,察覺有人跟在身後,她當即拔腿就跑,但歹徒還是抓住了她,在她背部猛刺了兩刀。因為引起了鄰居的注意,歹徒一度被嚇跑。可隨後又再次折返,連續捅了她幾刀,最終奪取了她年輕的生命。

  《紐約時報》用頭版頭條報道了此事,聲稱在事發的整整30分鐘內,有38名鄰居聽到受害者的求救聲,卻無一人施救,僅一位目擊者在受害者已經死亡後報了警。這在美國引起軒然大波,並引發了一系列關於人性冷漠的討論。

  就在這起經典的謀殺案發生近50年後,劇情又被反轉。人們經過考證發現,那篇當時轟動一時報道,是記者為了上頭條而故意誇大了事實,吉諾維斯的鄰居並沒有38個,而途中也有人報過警。但是自1980年以來,有60多個實驗研究都表明了“旁觀者效應”的存在。

  什麼又是“旁觀者效應”呢?就是説當旁觀者的數量增加時,任何一個旁觀者提供幫助的可能性減少了,即使他們採取反應,反應的時間也延長了。聽着拗口,其實説的道理呢,跟我們熟知的寓言——“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大同小異。原因就是本來壓在一個人肩頭的責任被羣體分散了,使得每個人身上的責任感都很弱。最終導致“圍觀慘案”的發生,很多人看到了,但是覺得別人也看到了,我不出手,別人也會出手,最後沒有一個人出手。

  所以當你呼救的時候,不要指望所有人都一起出手相助,而應該明確的指出其中一個人(比如穿紅衣服的那個,幫我報警!),這時候責任全壓在了他一人的肩頭,他幫助的概率會大大提升。如果可以,還能採用更極端的方式,比如直接搶過他的手機摔了,把酒店的公物砸了。這時候他不但會覺得有責任留住你,還會覺得有權利留住你,不讓你被歹徒帶走。

  但並不是説這樣就一定能夠得救,有時候我們單獨指出了某個人,讓他幫你,他還是沒有出手,這又是為什麼呢?

  3、降低別人幫助你的成本和顧慮

  試想這樣一個場景,歹徒拿着一把刀脅迫一個女子跟他走,此時只有你一個旁觀者。你會毫不猶豫的就上前嗎?可能有人會,但更多的人一定會在心理權衡,我如果去幫她,能確保就一定可以救出她嗎?即使能救出她,我自己會不會挨刀子?同理,當你身處險境時,旁觀的人可能也會這樣想,所以你需要降低他們幫助你的成本和顧慮。

  首先,你要降低別人幫助你的成本,選擇別人力所能及的事。

  如果你被劫持了,旁觀的人是一個小孩,你一定不會讓小孩上來和歹徒搏鬥。你不小心掉到了河裏,你也不可能指望一個不會游泳的人跳河來救你。

  所以你要在人羣中指出最有能力幫助你的那個人(比如正義感滿滿的肌肉男),如果他也表現出了猶豫,你就要讓他做一些他能夠做到的事。(比如報警,叫人來幫忙,拉住你不至於被歹徒強行拖走等等)

  其次,你要降低別人幫助你的顧慮,讓他知道幫助了你不會損失什麼。

  舉個真實的例子,一位老人腳下不穩,摔倒在地,臉被摔破了。老人年紀太大,自己站不起來。很多人路過都不敢扶,這時候老人對迎面走來的一個20多歲的大學生説:“小夥子,能把我扶起來嗎?沒事的,我不會訛你”。最後大學生扶起了老人。

  當然並不是説,只要你説了“我不會訛你”,就一定有人敢扶,畢竟我們對於老人碰瓷的“刻板印象”太深刻了,但是説了要比沒説好得多,因為這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別人幫助你的顧慮。

  結語

  當你被陌生人強行拖拽時,只要做到了以下3點,相信一定會有人出手相助。

  1、告訴別人你需要幫助

  2、把責任落在一個人肩上

  3、降低別人幫助你的成本和顧慮。

  如果你是旁觀者,你也要認識到你的無動於衷只是這些心理作用在作祟,你的無動於衷可能讓你成為無形的幫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