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哥:愛美食: 《那年花開》裏周瑩吃的“甑糕”的來歷

新聞哥:愛美食: 《那年花開》裏周瑩吃的“甑糕”的來歷

  最近正在熱播的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由孫儷飾演的周瑩,劇中周瑩最愛吃的是陝西涇陽地區特別有名的傳統小吃。今天就由小百花來給大家説説甑糕的來歷。

新聞哥:愛美食: 《那年花開》裏周瑩吃的“甑糕”的來歷

  甑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相傳,幾百年前由陝西傳入。甑是一種底部有小孔,可放置在鍋上蒸食物的古老炊具,靈寶俗名勁子,故而甑糕也叫勁糕。

  甑糕的古老,首先表現在它的炊具上,它是使用由最古老的蒸具“甑”演變而成的甑鍋蒸制而成,這也是它得名的原因。陶甑蒸出來的質量最好。

  甑糕除了炊具古老以外,它又是由中國3000多年前西周時期王子專用的食品“糗餌粉餈”演變而來的。《周禮·天宮》有羞籩之食糗餌粉餈的記載,“粉餈”是在糯米粉內加入豆沙餡(古時叫豆屑末)蒸成的餅糕。先秦的“粉餈”是在糯米粉中加入豆沙餡蒸成的糕餅,並不放棗,到了唐代才發展成棗米合蒸。唐代,韋巨源宴請中宗皇帝的“燒尾宴”中的“水晶龍鳳糕”和如今的甑糕一脈相承。

  唐宋以後,糕類食品越來越多,既有麥面的,又有米麪的,有豆類的,也有蔬果的。即使糯米糕,也從形狀,味道等方面分了數十種之多。各種糕都有自己的名稱。有的以用料為名,有的以形狀為名,甑糕則以獨特炊具為名。

  由於紅棗和糯米營養豐富,滋補強身,因而甑糕受到各階層消費者的好評。當年馮玉祥將軍把“西安甑糕”譽為“平民階層的燕菜”。西安、關中地區開會,早點多食甑糕。村民趕集赴會,都要吃一盤甑糕打點;返回時還買上一兩盤,以虎皮葉包裝,帶回家裏讓家人同享口福。

  吃甑糕易上癮。有一作家,黎明七點跑步,八點赴甑糕攤吃三碗,返回關門寫作至下午四點方停歇,數年一貫,寫書十年,體壯發黑眼不近視。 甑糕,實在無愧為西安的特色小吃。單看蒸甑糕的深口大鍋,便已十足的“生愣”:口闊二尺六,鍋深二尺八,鑄鐵而成,陝西老話稱此種鍋為“甑”,甑糕即因此而得名。賣甑糕的小販也甚是“生愣”,蒸好甑糕的鐵甑,外面被煤煙燻得烏黑,就直接搬出來往食攤上一架,頗像一隻碩大的黑鼓。

  這種鐵甑,其實不僅秦地獨有,二十年前全國各地幾乎都能看到。在古代,蒸食炊具就有陶甑,商周時代有銅甑。宋代大詩人陸游的《秋花歌》中有“長碓搗珠照地光,大甑炊玉連村香”的詩句。不過,宋代的甑已經是鐵甑了。

  改革開放以來,生活鉅變,使用了兩千多年的鐵甑逐漸淡出百姓的廚房,惟獨陝西,古風猶存,至今鄉村農家的灶台,大多還在使用這種碩大的鐵甑。不僅甑,陝西人飲食的傢什都大,像吃羊肉泡饃的大老碗,喝湯用的大盆,連喝茶也是大號茶壺。總之,大鍋做飯,大碗盛酒,大,才吃着痛快,大,造就了這裏的飲食文化。就連陝西人,也生得臉皮黑紅,臉龐兒四四方方,神似一尊尊大號鐵甑。

  蒸甑糕的鐵甑雖大,甑糕卻柔軟細膩。這種甜品小吃是用糯米、雲豆和紅棗蒸制而成,蒸熟後老遠就能聞到糯米特有的香味。甑糕也很好看,下面一層白飯滲入了棗色,呈一種晶瑩鮮潤的絳紅色澤,上面一層雲豆,呈咖啡的褐色,再上層便是紅棗,早已爛成暗紅的棗泥,小販們給棗泥上又撒上一層碧綠的葡萄乾,甑糕的色澤就更加豐富和分明瞭。吃起來口感也好,黏軟香甜,熱量又大。尤其秋冬季節,西安城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甑糕攤販,很多上班族還把甑糕當做必不可少的早餐。

新聞哥:愛美食: 《那年花開》裏周瑩吃的“甑糕”的來歷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04 字。

轉載請註明: 新聞哥:愛美食: 《那年花開》裏周瑩吃的“甑糕”的來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