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少年説》中,初一的小姑娘餘福鈺走上了天台,向大家傾訴,媽媽在家裏經常跟她説,女孩子要多做家務,要學做飯。
媽媽質問她:“你不做難道等着以後的老公來給你做嗎?”
她很困惑,為什麼是我要學做家務?為什麼就不能讓以後的老公來幫我做這些呢?
對於女兒提出的問題,在台下的媽媽也給出了回覆:“我能理解寶貝你的心情,但女孩子還是要學會家務,學會做飯,才不會餓肚子。”
那麼,作為家長,當孩子問“媽媽,為什麼我要學做家務”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該如何回應呢?
1、家務與性別無關,男孩女孩都要做
馬爾克斯在《霍亂時期的愛情》裏説:比起婚姻中的巨大災難,日常的瑣碎煩惱更加難以躲避。
當我們的孩子長大成人,走入了自己的婚姻生活,有了自己的小家庭,這時的Ta,就必須要擔當起家務的責任。
曾經看過一個印度視頻,在男女相親見面的時候,女方爸爸問了一個讓人意料不到的問題:“我的女兒是會做家務的,那麼你們的兒子平時做家務嗎?”
當得到的回答是,男孩基本不做家務時,女方父親直接乾脆地拒絕了,他也給出瞭解釋:“我的女兒不可能一輩子都吃微波面食。”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Richard Rende曾説過:
“今天的家長都想讓孩子把時間花在能為他們帶來成功的事情上,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我們卻正在拋卻一件已被證明能夠預言人生成功的事——那就是讓孩子從小開始做家務。”
學習做家務,不是為了取悦誰,服務誰。
它也從來就與性別無關,無論男孩女孩,學習做家務,都是為了自己能夠生存得更好。
2、會做飯的孩子,走到哪裏都能活下去
勞動的習慣會影響人一輩子。一個會做飯的孩子,走到哪裏都能活下去。
在電影《小花的味增湯》中,女主角千惠發現自己身患癌症,看着還在襁褓中的年幼女兒,她不知道該教給孩子一些什麼。
但她想“健康第一,學習第二。會做飯的孩子,走到哪裏都能活下去”,於是從女兒還只有兩三歲的時候,她就開始教她洗衣、打掃、做飯。
只有看到女兒學會了這些家務,她才能放心離去。
蒙台梭利説,如果我們必須擬定一項育兒原則的話,那麼第一個原則就是必須讓孩子參與到我們的生活中來。
什麼叫生活?油鹽醬醋就是生活。
什麼叫人生?苦辣酸甜就是人生。
3、愛勞動的孩子,人格更健全
高爾基説:“勞動使人建立起對自己的理智力量的信心。”
一個從小學習做家務的孩子,更自信、更有責任感、更懂擔當,人格更健全。
哈佛大學曾經展開過人類史上為期最長的實驗——Grant Study,研究表明:想要讓孩子成功的重點之一,就是要讓他們做家務活,並且越早開始越好。
還有一項調查得出: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是15:1,犯罪率是1:10。
國內也曾有研究機構對全國2萬個小學生家庭展開調查,發現那些愛做家務的孩子比不愛做家務的孩子,學習成績優秀的比例高達27倍。
哈佛醫學院心理學專家理查德·布羅姆菲爾德曾經在《怎樣做才不會寵壞孩子》這本書中寫道:
“如果你的孩子從未做過家務,那麼從今天起,開始讓他們學着做起來也為時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