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話題:抄襲氾濫成災,碩士畢業論文可以取消

  近日,澎湃新聞“三連擊”,又曝出蘇州、雲南、吉林三所大學碩士論文涉嫌抄襲,加上此前已經“榜上有名”的山東大學、北京郵電大學、西北大學、安徽大學以及東北師範大學,論文抄襲涉及學校之廣、情形之嚴重、影響之惡劣,令人咋舌。論文抄襲是“混學位”的極端方式,更值得關注的是背後的研究生培養機制。

  要點速讀1碩士論文抄襲氾濫,學生、導師和學校三方都有責任。2培養方向與現實脱節,導致研究生既不“學術”,也不“實用”。被曝抄襲的論文只是冰山一角,“查重”機制也難掃雷

  翻開這些涉嫌抄襲的論文,真是花樣百出:有的結構類似,有的立意相同,有的除了致謝外,其他部分幾乎全部照搬,有的則明目張膽,後記也一併抄去,唯一的區別就是最後感謝的導師名字不同。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被曝光的論文“抄襲痕跡”都非常明顯,而那些相對隱蔽的抄襲論文還乖乖躺在高校的檔案館裏,無人問津。與每年流水線生產的數量龐大的碩士論文相比,這些被偶然發現的抄襲案例恐怕只是冰山一角。

  為了避免出現論文抄襲,高校也祭出殺手鐧,對論文進行“查重”檢測——在你參與答辯前,把你的論文與網上公開的其他學術作品進行比對,如果重合率超過一定比例,則論文被打回修改。一般來説,重合率在60%以上的論文會被斃掉,30%—60%的需要學校進一步檢查,低於30%方可過關,有的學校甚至要求低於10%。

  論文相似性檢測服務,又稱“查重”

  面對如此嚴苛的“查重”機器,竟然還會出現大面積的抄襲現象讓人不可思議。在雲南大學的論文抄襲事件中,該校經濟學院的老師聲稱所有的學位論文都會統一“查重”,學校查完之後,學科組老師還要再查,然後由學生導師督促學生進行修改,可結果這篇論文還是被曝出大面積抄襲。

  同樣的事情還發生在山東大學,在被媒體定性為“連文末的‘致謝’都不放過”的論文抄襲事件中,論文指導老師表示很納悶,“‘查重’竟然沒查出來”,這番言論讓人哭笑不得。

  目前來看,“查重”之所以未起作用,一方面是因為部分論文產生時間較早,查重機制還未普及;另一方面就是因為查重機制執行不嚴,而這種局面可能是有意造成的。

  除了學生自身原因外,導師和學校也難辭其咎

  學生自身道德和誠信的缺失固然是造成論文抄襲的主要原因——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在這些涉嫌抄襲的論文中,我們都能看到作者本人簽字的《原創性聲明》 ——但除此之外,導師責任的缺失以及學校的變相“放水”也助長了論文抄襲的歪風邪氣。

  在高校裏,導師對學生論文“指而不導”的現象並不少見,媒體報道中經常有學生反映自己與導師接觸有限,最多的互動就是找他簽字而已。身為論文指導老師,他有責任和義務對論文的質量進行把關,一旦論文涉嫌抄襲,導師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以東北師大的論文抄襲事件為例,涉嫌抄襲的兩篇論文竟然發生在同一師門的上下兩屆同學身上,這導師失職得可謂離譜。然而與其説失職不如説從機制上就有意“放任”,據媒體報道,該導師在事發當年指導的碩博畢業生人數多達13人。

  東北師大回應抄襲門:已撤銷抄襲者學位,導師停招兩年

  在這些論文抄襲案例中, 高校機構快速的反應和果斷的處理讓人印象深刻:組織調查,確定事實後,對涉事學生的學位予以撤銷,同時暫停導師繼續招收碩士生。但是對學位論文進行最後的檢查和篩選本來就是高校應負的責任,不在事前做好防範工作,“擦屁股”的姿勢再好看也無濟於事。

  在導師“放任”和學校“放水”的背後是整個環境在發生變化,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模式與實際人才需求之間產生錯位:培養模式仍然注重學術型人才,但越來越多人讀研只是為了“混學位”。

  既不“學術”,也不“實用”,研究生培養處境尷尬

  在連續兩年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出現下降後,2016年的報考人數開始反彈,達到177萬人。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不少人以“考研”的方式來躲避嚴峻的就業形勢。考研大軍中,真正有志於學術研究的只佔很小比例,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只是為了獲得碩士文憑,希望在找工作的時候給自己加分。這是研究生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原先以培養研究型人才為主的單一模式已經不適應新的時代發展,研究型人才處於相對飽和的狀態,與此同時,專業應用型人才則大量缺乏。

  這種轉變帶來的後果就是攻讀碩士學位的學生,他們自己的主觀願望和研究生的培養目標之間產生矛盾,如果把研究生教育比作一個工廠的話,剛剛進來的學生夢想自己會成為一個螺絲,可是“研究生”工廠卻在按照螺帽的圖紙進行生產。

  這樣一來,攻讀碩士學位就不再只是為了走向學術道路,而成了多數人眼中找到好工作的工具。由於完成學位論文是拿到學位的“必選動作”,從經濟學利益計算的角度來看,以最小的投入來獲得最大的收益,所以就出現“混學位”的現象,論文抄襲只是極端的表現方式,更常見的是沒有學術價值的論文拼湊,產出一篇又一篇學術垃圾。

  考研競爭依舊激烈,多數人只為找到好工作

  另一方面,高校也意識到社會需求和學生意願的變化,在制度沒有改變的前提下也開始進行調整,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部分高校開始取消碩士研究生在攻讀學位期間必須發表論文的硬性規定。雖然學位論文的要求依然存在,有的導師甚至還要求畢業論文能達到發表的水平,但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好論文”讓位於“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導師和學校也就對論文質量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學術的歸學術,專業的歸專業

  鑑於這種局面,不少人提出,畢業論文完全應該取消,在他們看來,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都沒有寫畢業論文的必要,既浪費時間還產生大量學術垃圾,不如讓那些真正有志於學術的人在博士階段好好鍛鍊自己的學術能力。

  完全取消畢業論文的硬性規定,這有些一刀切。對於學術型碩士來説,做好畢業論文可以説是基本要求。但對於專業應用型人才來説,是否需要通過學術論文的方式來進行畢業考核,這絕對是可以商榷的。 説到底,畢業論文只是學位考核的方式之一,其合理與否應該更多考慮最初的培養目標和現實需求。而社會對於專業應用型人才的期待,本來就不是他們的科研能力。

  我國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在進行專業碩士學位的試點工作,並且逐步增加專業碩士學位在整個碩士研究生中的比重。與學術型碩士相比,專業碩士的畢業考核方式更加靈活。以某985學校的新聞學院為例,學術型碩士的考核必須通過寫畢業論文的方式,而專碩則需要參加三個月的實習,最後的畢業設計既可以是論文,也可以提供一定數量的實習稿件和一份報告。

  不過,與美國專業碩士佔整體比重達80%相比,我們的專碩連一半還沒達到。根據中國教育在線《2016全國研招調查報告》,截至2015年,專業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約25萬人,佔比44%。在教育部發布的《關於做好2016年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中,“以增量促存量”的調整原則依然存在,“增量”主要是增加專業學位,“存量”部分的學術型學位以不低於5%的比例調減。所以,短時間內削減大量學術型學位,還不現實。

  除了比例不高外,專業碩士學位在培養過程中還面臨很多其他問題。在《中國青年報》做的一份調查中,有54.7%的受訪者表示專碩課程設置沒有突出實踐性和應用性。“理論功底不如學碩紮實,實踐能力也不見得就比學碩強。”這些都是專業碩士教育需要努力的方向。

  學術型人才數量上有必要減少,但不代表社會對這種人才的要求降低。所以應該往“小而精”的方向發展,實行“嚴進嚴出”,不僅論文抄襲一票否決,就連那些質量不高、學術價值小的論文也不應該通過答辯和審查。同時也可以採取獎勵措施,對那些紮實研究的論文加分,正向鼓勵。

  在現有的情況下,完全取消畢業論文的考核恐怕不現實,但是可以在鼓勵發展專業碩士的同時,對學術型碩士“嚴進嚴出”,撤併一些學位和碩士點,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對真正有志於學術的人進行正向激勵。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816 字。

轉載請註明: 今日話題:抄襲氾濫成災,碩士畢業論文可以取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