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首枚衞星升空超得意 其實如何發射台灣根本説了不算

新聞閣每日新聞欄目第一時間為您提供全國各地社會新聞,讓您足不出户就能瞭解各地熱點綜合資訊。

  [環球網軍事8月25日報道環球時報駐台北特約記者張雲峯]按照規劃,台灣首顆自主研製的高解析遙測衞星“福衞五號”在25日凌晨2時50分發射升空,台當局把它吹捧為“太空里程碑”。

台首枚衞星升空超得意 其實如何發射台灣根本説了不算

  台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24日在臉書稱,“福衞五號”載着台灣人的技術,也載着台灣人的夢想。不少台灣媒體和記者趕到美國加州發射基地,一些電視台24日晚間開始現場直播。“福衞五號”計劃主持人張和本稱,該衞星最特別的地方在於所有系統工程都是台灣自行開發的,包括衞星計算機、電子系統和飛行軟件,希望不用再受制於境外合約商,台灣很多技術是可以整合進太空科技的。台“國研院太空中心”副主任余政憲也説,過去受制於其他國家和地區,因為信號編碼之故,“太空中心”每年都要支付龐大的權利金;而“福衞五號”則能百分之百由台灣自主操控,營運也更有自主性,專門為台灣設計,不但通過台灣的角度較佳,還會每兩天就經過台灣上空一次,“雖然國外衞星也會拍到台灣的影像,但基於各種不同原因或許不願意提供,有錢不一定買得到,現在台灣自己就可搞定”。

  台媒稱,“福衞五號”造價近37億元新台幣,將延續“福衞二號”的遙測任務,所拍攝的遙測影像分辨率更高,除了可用於防災勘災外,還可提供“國土安全”、環境監控及“科技外交”等用途。“中央社”透露,它由美國Space X的發射載具“獵鷹9號”火箭承載,在美國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升空,升空約83分鐘後與地面操控首次通聯。聯合新聞網注意到,“太空中心”與島內12家太空領域相關業者,今年首度在“台北國際航天暨國防工業展”上設立“太空科技產業區”,試圖讓台灣太空產業進軍國際。

  值得關注的是,台灣雖然聲稱“福衞五號”是民用,主要用於遙測,但它具有軍事用途是毋庸置疑的事實。中時電子報此前披露稱,台灣對台海的監視一直靠“福衞二號”,但該衞星老舊,已有不堪使用的跡象;台灣希望在發射“福衞五號”前,能使用日本間諜衞星。《自由時報》還提到,屬於台軍方系統的“中科院”和漢翔航天公司都參與了“福衞五號”的研發。

  “福衞五號”距離台灣上次發射的“福衞三號”相隔11年多。“中央社”24日回顧稱,台灣衞星發展史上,除了已除役的“福衞一號”、二號,服役中的“福衞三號”外,還有計劃終止的“福衞四號”及六號。其中“福衞一號”為距離地球表面600公里的低軌道通信衞星,原名“華衞一號”,1998年被台當局改為具有“台獨”意味的名稱“福爾摩沙衞星一號”(簡稱“福衞一號”),1999年1月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發射成功,2004年6月因電力耗盡通信失聯,正式畫下句點。

  “福衞二號”原名“華衞二號”,因陳水扁搞所謂“正名”而改名,是台灣第一顆遙測衞星,2004年5月在美國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升空。“中央社”稱,它曾幫助台灣打贏國際官司。2006年,一艘外籍輪船在台灣宜蘭蘇澳港南端因船艙破裂,漏油上百噸,被“福衞二號”清楚拍下,清晰的影像幫助台灣第一次求償海域污染成功。“福衞三號”是台灣第一顆氣象衞星,與美國合作完成,2006年4月發射升空,目前仍在服役中。發射過程中曾一度發生美國方面不準火箭上出現“中華民國國旗、國號”以及“福爾摩沙”字樣的事件。“福衞四號”規劃由5顆小衞星組成,原定2008年發射升空,後因爆發採購弊案,原有計劃終止,以“福衞五號”取代。至於“福衞七號”,也是台美大型太空合作案,預計明年分別發射6顆微衞星,執行為期5年的科學任務計劃。

  “中央社”24日特別提到“蕃薯號衞星”,它是邊長只有10釐米的正立方體,也就是所説的微型衞星。2002年完成組裝測試後,原計劃和美國、日本設計的皮米級衞星一同搭乘俄羅斯火箭發射升空,但在俄政府的反對下,最終跟太空無緣。總體而言,台灣的太空發展面臨諸多因素的制約,最主要的是科研技術水準不高,以及衞星發射完全受制於人。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用户07xxxx734”:卧槽,我以為彎彎自己發射火箭了呢,

  網友“月光小百合”:問題是,台灣有火箭發射基地嗎?不讓人家的火箭帶入軌道,在你家炕頭上發射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15 字。

轉載請註明: 台首枚衞星升空超得意 其實如何發射台灣根本説了不算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