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時:法國華商新生代正轉型改變傳統華人商圈
9月15日電 法國《歐洲時報》刊文稱,在法國,“華商轉型”説了十幾年,但是,巴黎北郊的華人商圈,幾乎看不到什麼變化,還是傳統的批發業務,還是“物美價廉”的海量產品,還是堆得看不到頂的倉庫。其實,只要深入實地考察一下,就會發現,新一代華商,正在悄悄改變這個商圈格局,他們將決定這個商圈的最終走向。
資料圖:法國巴黎。
文章摘編如下:
法國巴黎北郊華人商圈的“華二代”胡金甌説,新生代的華商,將迎來一個蜕變的時代。十年後,也許用不了十年,華人商圈現在這些傳統的批發貿易,大多數將消失。華人商圈的批發店,也許將成為一個個辦公室,新一代華商在裏面開啓他們新的創業之路。
法中友好協會秘書長鬍宗源見證了華人商圈的發展和變遷。他説,簡而言之,“我們這一代,是把中國的產品賣到歐洲,而我們的下一代,正在把歐洲的產品賣到中國。他們比歐洲人瞭解中國,比中國人瞭解歐洲。”他們更注重用科技和信息賺錢。這就是兩代之間的主要區別。
“看不見”的新華商轉型
當傳統華商還在為庫存發愁的時候,新生代們已經實現了“零庫存”運營;當老一輩還在拷貝別人的品牌時,新生代已經擁有了自己的品牌。
胡金甌的公司就在華人商圈的中心地帶,2014年,他已經將自己家的服裝貿易公司,成功轉型為歐洲化妝品品牌代理經紀公司,同時也是歐洲化妝品跨境供應商。
他對記者説,華商新一代的變化,目前從表面還看不出來。像他這樣從事跨境電商的,據他所知已有幾十家,都是“華二代”在做。當然,都是真正意義上的跨境電商,而不是小規模的“代購”。
他説,除了跨境電商,很多年輕人正在創立自己的品牌,雖然這需要時間,但是他們正在慢慢從低端貿易走向高端領域。還有很多年輕人投身於其他互聯網企業。
胡金甌説,上一代華商很少分享信息,所以總體影響力發展較慢。其實,很多貨物可以通過信息共享獲得更多的銷路,但是很少有人這麼做。他曾經嘗試整合華商產品信息,來爭取更大的效益,但是最終也沒做成。
胡金甌説,他經常和競爭對手溝通信息,“我們都是華二代,交流起來也非常方便。”通過信息共享,大家的生意也越做越好。再看看華商的上一代,要麼就是封閉自己的商業信息,要麼就是抄襲別人的創意。“華商轉型,其實經營意識轉變最重要,都什麼時代了,還是老的經營思維。”
他非常看重人才,目前團隊的主要成員都是留學生,來自中國各地,很多都是IT界專業人才。他給這些員工辦好工作居留,讓他們安心工作,還經常帶着團隊成員在歐洲到處跑,尋找產品和合作方。他對記者説,過幾天,他要帶團隊到上海開會。“一個人,是做不成事情的,需要團隊。而我們華人企業,缺的就是團隊精神。”
年輕一代華商的新思維,也在慢慢改變華商的形象。如今胡金甌和他的團隊去和一些歐洲大牌談合作,都讓這些商家感到有些“震驚”。
“我認為,大量的留學生也將成為華人創業的排頭兵,他們也許現在為我工作,過幾年,他們也許會成為華商主力。”
走出“華人商圈”創業
胡金甌説,雖然華人商圈是“根據地”,但是,越來越多的“華二代”正在走出華人商圈。他介紹説,不少“華二代”對父輩的商業模式並不“感冒”,但是要想讓老一輩馬上改變,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於是,很多“華二代”選擇“出走”。
比如,有人蔘與到UBER、airbnb等互聯網產業中去了,有人去代理歐洲的品牌或者開創自己的品牌。
來自温州的王勤弟(Cindy)就是其中的一個。她在法國研修完市場營銷碩士學位後,應聘到了戴高樂機場旁的一家大型連鎖酒店,當中國部市場總監。出生於連鎖酒店家族的Cindy在國內便積攢了一些酒店管理的知識和經驗,法國的這第一份工作做起來也是如魚得水。
工作雖然一帆風順,但温州人骨子裏更喜歡創業。Cindy果斷辭掉了酒店總監的工作,開啓了人生第一次創業生涯。在巴黎,Cindy花了十幾萬歐元租了一間五六十平方米的店面,開出了第一家意式餐廳,定位中檔意式快餐,專攻這兩家商場的上班族。這個精準營銷大獲成功。2010年,在這短短一年間,Cindy的意式餐廳開出了5家連鎖店。
隨後,為了新的創業,Cindy隻身前往比利時,攻下了所有鑽石珠寶的文憑證書,並創建輕奢珠寶品牌CISTER。在法國,珠寶界是猶太人的天下,Cindy的入駐為華人進入珠寶業撕開了一道口。
走在巴黎北郊華人商圈,有的店鋪客流不斷,有的顯得冷冷清清。據説,在這裏,三分之一的店鋪賺錢,三分之一賠錢,其餘的三分之一不賠不賺,就這麼維持着。也有不少人説,這裏的華商,已經有一半處於虧損狀態。因此有人唱衰華人商城,預測這個歐洲最大的華人批發區,也許堅持不了10年了。
但這些,都是表面現象。華人商場被唱衰了這麼多年,但它一直在發展。重要的是,華商新一代,讓我們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