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地下埋川軍墓 校園改建或將被遺棄

  / 村民急電 /

  徐州沛縣楊屯鎮楊屯中學,這裏掩埋着數十具川軍無名將士的屍骨,因為即將改造搬遷,擔心這些遺骸被棄。

  江蘇徐州沛縣楊屯鎮楊屯中學教學樓

  

  李東虎蒐集了很多楊屯中學埋有川軍遺骸的資料

  / 各方説法 /

  “村裏很多上了歲數的老年人,曾經看到過當年這些墳墓的木牌,上面寫着將士們的家鄉:四川。”

  據多位楊屯鎮的老人講述,“川軍蠻子林”是墓羣當年所在區域的俗稱,楊屯鎮老一輩皆知。

  曾於上世紀80年代初在楊屯中學讀初一的張敬剛則稱,曾親眼見到學校翻建時挖出多具骸骨,當時翻建的也正是學校現在的“致遠樓”。

  年過六旬的村民董繼發承認,自己和老伴曾在40多年前,將一塊大石碑埋在自家南牆下,這塊碑疑似是川軍將領的墓碑。

  / 官方表態 /

  基本認可蠻子林是抗戰時墓羣的説法。在取得開挖許可權後,一經開挖核實,考慮建紀念設施作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當年抗戰爆發後,曾有350萬川軍出川抗戰。尤其是抗戰初期川軍參加的滕縣保衞戰,被稱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上最為悲壯的戰役之一,不少川軍戰死疆場,葬身異鄉。78年後,一通來自徐州市沛縣楊屯鎮、距離當初滕縣戰場僅20公里的急電,在川軍後人中再次引發轟動:幾天前,當地一位村民聯繫巴蜀抗戰研究院説,這裏至今還掩埋有數十具川軍無名將士的屍骨,“因為即將改造搬遷,這些遺骸擔心被棄。”

  來自異鄉的急電引起川軍後人們的重視,這10天以來,川軍後人們兩地奔走,聯合沛縣當地民政部門不停蒐集證據。功夫不負有心人。昨日,沛縣民政局優撫處郝敬利股長致電巴蜀抗戰研究院,給出答覆:基本確定當地有抗戰時期墓羣,一經開挖確認,將建立紀念烈士設施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異鄉來電

  疑似有川軍墓羣在楊屯鎮

  8月7日晚,巴蜀抗戰研究院的川軍後人何允中接到一通意外來電,電話另一端是徐州沛縣楊屯鎮一位村民李東虎。他告訴何允中,他們村裏有一墓羣,都是當年參加了滕縣保衞戰的陣亡將士墓,約有烈士50餘位。當時有木質墓碑,後建學校將屍骨掩埋在下面,現要開發為旅遊區,學校將被搬遷,將士遺骸恐被遺棄。

  何允中的心立刻揪了起來,立即將消息通知巴院成員,召集開會商量此事。

  記者在次日聯繫上了這位熱心的李東虎,在他濃濃的徐州口音中,仍能感受到他的迫切心情。

  他説,這片墳墓具體地點位於江蘇沛縣楊屯鎮的楊屯中學。1938年滕縣保衞戰爆發時,這裏還沒有學校,原址是一所寺廟。戰鬥結束後,這裏就掩埋了不少犧牲的將士。後來這裏建了一個楊屯中學,把墳墓平完了,不過屍骨都還在校舍下面。直到上世紀80年代擴建,還挖出過小部分的屍骨。

  “村裏很多上了歲數的老年人,曾經看到過當年這些墳墓的木牌,上面寫着將士們的家鄉:四川。”李東虎説,“我曾經翻過家裏的縣誌,沒有找到相關記載。但是有許多村裏的證人在,可以肯定地説,葬的這些都是四川人,沒有一個是外省的。”


 

  緊急會議

  川軍後人成立調查工作組

  接到李東虎來電的第二天,何允中就同巴蜀抗戰研究院的川軍後人們召開了緊急會議,還成立了一個“沛縣往事追蹤工作組”。

  在他們的計劃中,核實確認楊屯中學下是否有墓羣,是否是川軍墓,是第一要務。“不論當地要怎樣開發規劃,我們一定要第一時間採取行動去保護,決不讓川軍父輩的安身之地就此消失”。

  他們一方面蒐集川軍曾在沛縣戰鬥甚至犧牲安葬的史料進行佐證;另一方面,親赴沛縣楊屯鎮,走訪當地老人,墓羣的見證者,復原當年的畫面。巴院在江蘇、山東兩地的成員紛紛趕到了沛縣,而何允中則和在川的川軍後人們日日蒐集和討論當年的史料。

  “小時候祖母給我講過滕縣保衞戰。”一位川軍後人分析説,這片墳墓有可能是參與了滕縣保衞戰的將士的墓,“王銘章師長的遺骸可能會運回四川,其他中下級官兵肯定能運回徐州,沛縣離滕縣最近,直到5月19日國軍撤退後才被日軍佔領,這麼多遺體是有可能就近掩埋的,沛縣沒有重大戰事。”

  何允中也稱,日軍佔領臨城後,沛縣是滕縣城內突圍官兵的渡湖撤退線路和收容集結地,“我父親和税師長就是走的這條路線,突圍官兵在湖東岸曾有戰鬥和遭受虐殺,沛縣在湖西,也是徐州市西,湖東是徐州市正北。”有人通過看地圖分析,現滕州正是當年的滕縣,從地圖上看,正好與楊屯相隔一座昭陽湖。“1952年前沛縣還曾屬山東省滕縣管轄,昭陽湖旱期有路直達兩岸。”

  實地調查

  學校翻建時曾挖出多具骸骨

  根據趕赴沛縣的川軍後人王愔求證,曾生活在楊屯鎮的一位95歲的老人稱,那片川軍墓地旁邊的樹林,被當地人叫做“川軍蠻子林”。據老人的講述,那裏葬的川軍,是在滕縣戰場犧牲後被運至此地安葬的。

  之後的幾日,川軍後人們在走訪查證的同時,給沛縣當地民政部門發了封聯名信函,告知當地疑似有川軍墓羣的同時,希望查證後當地部門能夠幫助保護。而沛縣當地政府和民政局在收到信函後,立即派出人手實地調研。據多位楊屯鎮的老人講述,“川軍蠻子林”就是墓羣當年所在區域的俗稱,楊屯村老一輩皆知。

  楊屯中學副校長呂高軍稱,“蠻子林”就位於學校“致遠樓”一帶,他曾無數次聽前幾任校領導及老一輩楊屯人説起過,這一帶埋有抗日將士的遺骸。

  曾於上世紀80年代初在楊屯中學讀初一的張敬剛則稱,曾親眼見到學校翻建時挖出多具骸骨,當時翻建的也正是學校現在的“致遠樓”。

  另一線索來自一對楊屯鎮的老夫妻。年過六旬的村民董繼發承認,自己和老伴曾在40多年前,將一塊大石碑埋在自家南牆下,這塊碑疑似是川軍將領的墓碑。董繼發稱,當年這塊碑立在村裏,離楊屯中學不遠,後來被推倒了,因為碑上面有不少文字和圖案,聽説是紀念打仗的人的,怕碑損壞,“我和老伴就挖了個坑,把碑埋了下去,然後建起牆頭,40多年了都沒有動過。”

  最新進展

  基本確定有墓羣存在

  開挖確認後可建紀念設施

  昨日,沛縣民政局優撫處郝敬利股長代表沛縣民政局向巴蜀抗戰研究院致電,答覆了聯名信中的保護墓地訴求。

  “基本可以確定學校下面確實有墓,有屍骨”,郝敬利股長表示,“極有可能就是川軍烈士的墓羣”,但在尚未進行挖掘核實之前,不敢百分之百確認。他們正在積極爭取對墓羣所在地申請開挖,一經確認這裏是川軍抗戰烈士墓,將考慮建立烈士紀念設施,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至於是原址建立,還是另外選址,以及規模、形式,將與川軍後人們及政府各部門多方商討決定。此外,郝敬利還表示,楊屯中學所在地拆遷,是基於礦區有塌陷可能所作的預防性遷移,不具備商業性質。

  歷時10天的沛縣墓羣保護行動終於取得了階段性大進展。但對於何允中和行動小組而言,到紀念碑重新豎起的那一天,才是真正讓川軍父輩安息的時刻。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28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學地下埋川軍墓 校園改建或將被遺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