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治“沉痾”到護“屏障” 洞庭湖淌出新容顏

中新社長沙1月17日電 題:從治“沉痾”到護“屏障” 洞庭湖淌出新容顏

作者 付敬懿

入冬以來,12.4萬畝的“三湘第一湖”大通湖陸續迎來了十餘萬羽候鳥,呈現萬鳥翔集的景象。在大湖深水水域,來自武漢大學的博士後李楊常會與工人們一道,將菹草、苦草等沉水植物種植到指定區域。

“大湖水質這四年已經恢復七八成了,現在主要是在重點水域構建多層次水下生態系統持續改善,這個過程比較漫長。”讓湖泊重現一泓清波,是李楊入駐武漢大學梁子湖湖泊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大通湖工作站的目標與願景。

大通湖是組成洞庭湖的四個較大湖泊之一,曾因承包企業掠奪式養殖使水質淪為劣Ⅴ類。自2018年啓動綜合治理以來,水質持續改善,總體達到IV標準,沿湖植被帶及挺水植物基本完成修復,野生蚌、蝦、甲魚等原已消失物種重現。

大通湖的治理只是“守護好一江碧水”的縮影。從重拳整治“沉痾痼疾”到築牢“生態屏障”,長江“龍腰”所在的湖南,正通過聯動洞庭湖與“湘、資、沅、澧”四水持續治理,讓“長江之腎”養出新容顏、淌出一江碧水。

“這些年,湖南始終把洞庭湖治理作為一個主戰場來攻關,切實提升長江流域水生態文明建設。”湖南省生態環境廳廳長鄧立佳表示,湖南96%以上區域屬於長江流域,而“湘、資、沅、澧”四水都經洞庭湖匯入長江,洞庭湖水生態直接影響着長江流域。

六年來,湖南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超常規舉措,推進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洞庭湖生態環境十大重點領域和九大重點區域整治、湘江保護和治理等標誌性戰役和專項行動緊密結合,向城鎮污水、化工污染、尾礦庫污染等全面攻堅,逐一消除污染頑疾。

洞庭湖濕地,清退歐美黑楊38.64萬畝,修復清理跡地及洲灘、岸線44.42萬畝;洞庭湖畔,251個砂石碼頭被拆除復綠;湘江流域,清水塘老工業區關停搬遷破解“化工圍江”……從2016年無Ⅲ類水,到如今洞庭湖的水質除總磷指標外已穩定達到Ⅲ類,洞庭湖正在蜕變。

“當前濕地保護工作的重心,已轉變為持續鞏固整治成果、加強保護及科學修復為主。”益陽南洞庭湖自然保護區沅江市管理局局長吳景軍説,洞庭湖濕地聚焦生物多樣性保護,注重濕地生態系統穩定和可持續,全方位構築生態安全屏障。

2021年1月1日零時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實行“十年禁漁”,以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在湖南,一艘小漁船從水面駛過或一個人深夜出現在水邊,都能被攝像頭識別捕捉,“智慧漁政”實時監控禁捕水域情況,更好地保護漁業資源。

持續開展的魚類人工增殖放流行動,在長江湖南段、洞庭湖等水域實施為期十年的禁捕政策;《湖南省洞庭湖保護條例》施行,持續推動生態保護與修復,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長江經濟帶保護與發展的大棋局中,湖南逐漸築牢“生態屏障”。

“十四五期間,我們要繼續把洞庭湖治理向‘一湖四水’拓展,最終實現治理目標。”鄧立佳説,湖南把“以一江一湖四水為主戰場,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核心內容,作為重點民生實事全力推進,為長江經濟帶發展貢獻更長久的綠色力量。(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43 字。

轉載請註明: 從治“沉痾”到護“屏障” 洞庭湖淌出新容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