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有消息稱,比亞迪將於2022年推出新能源高端品牌,並將在全新平台開發產品。受此消息刺激,比亞迪由開盤暴跌超過7%,變成了收市時微漲1.09%,收盤時每股257元。
此前比亞迪受高管減持的影響,股價出現波動,此次全新品牌的消息出爐,顯然穩定了比亞迪投資者的信心。
比亞迪不是第一個計劃推出全新高端新能源品牌的,在比亞迪之前,北汽推出了ARCFOX,上汽推出了智己,東風推出了嵐圖,還在計劃中的,還有長安、華為、寧德時代三家聯合推出的新品牌,計劃在2021年推出首款產品。此外,長城也在2021年計劃發佈高端電動品牌“SL”。
縱觀各家自主車企推出的高端品牌,均聚焦在三個關鍵詞上:高端+智能+電動。
目前國內純電動車銷量規模不過百萬輛左右,可以説各家自主與合資車企(包括新勢力),在電動車領域都尚處於起步摸索階段。為何在中低端電動車都還沒怎麼弄明白的情況下,紛紛搶先佈局高端呢?其前景該如何判斷?
自主車企的新能源板塊,紛紛佈局高端品牌,最直接、最現實的理由,就是市場需求的倒逼導致。
目前國內新能源市場,呈現出典型的“兩頭大、中間小”的啞鈴型市場格局。價格低廉、10萬以下的小型電動車,以及在30萬左右的中高端電動車,成為純電動車市場消費的主力。
乘聯會數據顯示,在過去的2020年,新能源車前十名裏,10萬以下的低端產品有宏光MINI EV、歐拉R1(現改名為歐拉黑貓)、奇瑞eQ,30萬左右或以上的高端產品有Model 3、理想ONE、比亞迪EV、蔚來ES6、寶馬5PHEV。價位在10-20萬元的中檔車型,就只有兩款:秦EV(12.99-14.998萬元)、埃安S(13.98-20.58萬元)。銷量分佈如下表:
其實不難理解:買電動車的人,要麼是滿足低成本出行需求,同時解決牌照痛點。要麼是家有燃油車,通過新能源車來改善出行體驗,享受電動車的性能、靜謐性、智能化等賣點。中檔電動車兩頭不靠,消費者購買的動力不足。在這種市場格局下,傳統車企推出的大量20萬級中檔電動車(再加上很多是油改電),普遍遇冷也就不難理解。
同時,消費升級也將成為車市主旋律。2021年預計國內乘用車換購佔比將超過50%,規模將達到1400萬輛,尤其是一線城市換購升級的需求明顯,B級、C級車型的銷量增長顯著,而這些市場又恰恰是新能源車的主力戰場。同時以2020年為例,1-11月豪華車合計230萬輛,增幅高達15%,佔乘用車市場份額已經高達13%。預計2021年豪華車市場將繼續這一高增長態勢。
同時中汽協預測顯示,2021年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還將繼續迎來高增長,增幅將高達40%以上。
高端車火爆+新能源車高增長。這種市場格局,預計將成為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電動車市場的常態。這也就倒逼自主車企在新能源領域,要加快品牌升級的步伐。
傳統車企要打造一款全新高端品牌,需要幾年?可能十年二十年都未必成功。過去無數自主品牌折戟沉沙的例子數不勝數。這些年唯一相對成功的也就是領克(但領克嚴格來説不算自主,算合資品牌,有沃爾沃的血統做背書)。
但放到新能源領域,“高端品牌的樹立,需要時間和技術積澱”,這一條百年來汽車行業的鐵律失靈了。
蔚來成立於2014年,理想成立於2015年,不過短短五六年,已經成為國內新能源高端品牌的翹楚,市值超寶馬、壓通用。這放在幾年前,你敢想嗎?
究其原因,全新的產品體驗、飯圈式的圈層營銷、智能化交互技術的加持,加上這些車企格外注意同其自主身份做切割,格外突出全球化背景,使得這些新能源品牌繞開了傳統車企所面對的品牌壁壘,實現了逆襲。就像筆者在蔚來展廳看到的一幕(如下圖)。關於蔚來的第一條介紹就是:蔚來是來自哪裏的品牌?蔚來是一家全球化的智能電動汽車公司……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已然證明了樹立一個高端品牌,只需使出巧勁,甚至不需要漫長的時間和技術積澱、甚至不需要投入巨資和時間來建設昂貴的4S店……既然有這麼便宜的事,這條捷徑為何放着不走呢?
電動車的製造路徑,和傳統車企截然不同。燃油車企造一款車,需要整合一兩萬個零件,幾百個供應商,核心三大件技術需要掌握在自己手裏。而新能源車的路徑要簡單得多,市場上早已有眾多的成熟供應商打包方案在等着你。電池不用自己造,甚至電池包都不用自己造。想要造電動車,車企無需掌握核心技術,只需要做好整合方案。
就像《線外邦》此前寫過的一篇文章《國產汽車“十佳新能源動力”盤點:大部分都沒有原創核心技術》,發現2020年所謂的十佳新能源動力,除了少數如比亞迪之外,其實絕大部分都沒有自己的原創核心技術。所以,當下造新電動車與其説是拼技術研發,不如説是拼“資源整合”能力。
同時,像寧德時代、麥格納、華為、阿里巴巴這樣的上游巨頭,也有強烈的意願參與到整車品牌的打造,打通全產業鏈,從魚頭吃到魚尾。所以,車企和上游巨頭一拍即合,強強聯合。
像北汽的ARCFOX,是北汽和麥格納、華為合作的,北汽出技術,麥格納負責供應鏈,華為負責系統集成。上汽的智己汽車,上汽提供資金以及供應鏈整合方案,張江高科提供芯片、人工智能等核心技術支持,阿里巴巴提供用户大數據、智能生態方面的支持。長安與華為、寧德時代聯手打造的高端品牌,則更是各取所長,分別是汽車行業、ICT產業和智慧能源產業的領軍者,由於各自在行業裏的地位,三家聯合甚至被稱作是一次智能汽車“國家隊”的集結。
有觀點認為,智慧新能源汽車這棵科技樹上,實際上有通信、能源、智慧交通、人工智能多個領域的創新科技交匯點。車企是通吃不了的,唯一的選擇就是選擇結盟,擴大朋友圈。未來的車企競爭,是生態圈的競爭,是比誰的朋友多。
要想讓朋友不變心,大家聯手打造一個全新高端品牌,顯然是最直接最現實的選擇。
一個全新的高端智能新能源品牌,就一定能成功嗎?不一定那麼容易。
原因無他,智能電動汽車的三大件(電池、電控、電機)包括智能交互技術,都已不再是壁壘的前提下,軟件、算法、用户運營,這些互聯網公司擅長的、軟性的、甚至是思想深處的東西,才是隱性的壁壘,而這些恰恰是傳統車企玩不轉的。如果翻越不了這個壁壘,所謂新品牌,不過是新瓶裝舊酒。
所以,一個全新的品牌,一定意味着一個全新的載體,全新的底層結構,全新的思維方式。我想,這也是傳統車企甘心將核心利益做切割,同這些上游大佬們平起平坐、共分蛋糕的原因所在。也只有這樣真正的“混血兒”,才有機會在未來的高端品牌角逐戰中,笑到最後。
版權聲明:本文為線外邦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線外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