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去年全國共辦理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公益訴訟案件40餘萬件,佔全部公益訴訟總數的52%
圖片來源:最高檢官網
最高檢於6月5日上午召開“生態檢察助力美麗中國建設”新聞發佈會,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八檢察廳廳長鬍衞列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談到,公益訴訟檢察制度在新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創性成果。自2017年7月1日全面實施以來,檢察機關始終自覺把公益訴訟作為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法治手段,擺在突出位置進行謀劃推進。截至2022年底,全國共辦理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公益訴訟案件40餘萬件,佔全部公益訴訟總數的52%,推動解決一批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成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中的一支重要新生力量。
從實踐情況看,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毫無疑問是公益訴訟檢察最重要的領域,辦案數量最多、案件類型最豐富、覆蓋面最廣、社會影響最大,制度價值越來越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認同。在涉外交流中,國際環境保護界和司法界指出,這是具有世界影響的生態文明司法創新。我們重點抓了以下工作。
一是堅持在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大局中依法能動履職。最高檢設立服務保障長江、黃河國家戰略檢察論壇,務實深化流域檢察協作,攜手保護母親河。組織開展“公益訴訟守護美好生活”“守護海洋”“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汾渭平原大氣污染治理”等專項行動,積極投入藍天碧水淨土保衞戰。主動銜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辦理相關公益訴訟案件2900餘件,助推督察整改落到實處。
二是聚焦環境治理中的老大難問題持續攻堅。最高檢、省級檢察院針對公益受損嚴重、所涉行政機關層級高或者跨區域生態環境問題,加大自辦案件力度,助推部門協同、區域聯動治理。萬峯湖、南四湖水域連接多省,上下游、左右岸治理不一,污染多年。最高檢直接立案,四級檢察院合力,助推地方政府聯手共治,再現一湖碧水。
三是創新生態環境公益訴訟檢察工作機制。最高檢出台公益訴訟辦案規則,會同最高法制定公益訴訟和海洋公益訴訟司法解釋。推廣建設公益訴訟辦案指揮中心,完善一體化辦案機制,探索異地管轄制度。推動建立全國重要江河湖泊跨區劃管轄協作機制,長江流域21個省界斷面全部會籤協作機制。深化公益訴訟技術支持體系建設,空天衞星遙感技術在辦理大江大河流域治理公益訴訟案件中的運用,走在生態環境國際司法前列。
四是着力激活共抓“大保護”的生態環境治理效能。最高檢聯合生態環境部、水利部等先後會籤協作文件,共同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執法司法協同效果明顯。加強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與檢察公益訴訟銜接,全國14個省級檢察院單獨或聯合其他部門出台相關機制。部署推廣“益心為公”志願者檢察雲平台,邀請志願者發揮專業技術優勢參與線索排查、專業諮詢、公開聽證和跟蹤觀察。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深化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的公益訴訟工作,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