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綢繆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

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召開會議,聽取“十四五”時期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重大政策舉措彙報,審議《關於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會議強調,要貫徹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加快建立健全相關政策體系和制度框架。

日前,中宏觀察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產業規劃部研究員張瑾就相關話題接受本網專訪。

中宏網記者:結合《決定》精神,您對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面臨的形勢和突出問題怎麼看?

張瑾:人口老齡化是謀劃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必須始終把握的基本國情。由於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和平均預期壽命的延長,我國的人口年齡結構正在發生快速的變遷,呈現出“速度快、規模大、持續時間長、未富先老、邊富邊老”等特徵,老齡化呈現加速態勢。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億人,佔18.7%,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1億人,佔13.5%,分別比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比重上升5.44個百分點和4.63個百分點。公安部《2020年全國姓名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2020年出生並已經到公安機關進行户籍登記的新生兒共1003.5萬,其中女孩474.5萬人,佔47.3%。若將該數據視為生育人口數量,便創下自1962年以來的新低。隨着時間推移以及人口平均壽命增加,如果新生人口數量不及老齡人口增減數量,將出現創新動力逐年減弱、勞動者數量減少、消費能力減弱等現象,這將不利於經濟發展。

人口老齡化是“合力”的結果,起決定性作用的是人口預期壽命和生育率兩個主要因素。一方面,人口預期壽命延長的趨勢是不可逆的。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技術的發展和衞生環境的改善,嬰兒死亡率和孕產婦死亡率大大下降。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只有35-40歲左右,2020年6月5日,國家衞生健康委發佈《2019年我國衞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居民人均預期壽命由2018年的77.0歲提高到2019年的77.3歲,孕產婦死亡率從18.3/10萬下降到17.8/10萬,嬰兒死亡率從6.1‰下降到5.6‰。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的延長,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但與此同時,生育率也是下降的,我國人口發展正在經歷重大轉折,人口結構呈現明顯的高齡化和少子化特徵,總和生育率顯著低於更替水平,遠遠低於人口正常世代更替水平。

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我國未來一段時期將持續面臨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壓力。勞動力供給數量減少,家庭養老負擔和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壓力增加;人口老齡化代表健康長壽、並不代表着社會老化,老年人社會參與和老有所養的銀髮經濟的發展,也為經濟增長帶來新機遇。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這是首次在黨的全會中把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標誌着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已經成為中國人口長期發展的主要任務,也為“十四五”時期乃至今後更長時期應對人口老齡化提供了基本遵循。

中宏網記者:您對應對人口老齡化相關國際經驗有何研究?

張瑾:日本養老服務體系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鑑。1990年以後,日本經歷了從高生育率向低生育率再到超低生育率的轉變,使得老齡化進程加快,2005年總人口首次出現負增長,到2020年65歲以上人口占比上升至28.4%,專家預測到2040年,日本65歲以上的老年人將佔到總人口的三分之一。日本醫療條件達到世界一流水平,老年人的平均壽命較高,同時日本有非常低的新生兒出生率,所以老齡化愈加嚴重。快節奏的生活使年輕人的壓力增大,導致年輕一代逐漸陷入到“低慾望社會”的環境中,與結婚和生育相比,他們更加註重自我價值的實現。日本樹立了自立支援的理念,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養老金制度、介護保險制度、養老服務人才體系、社區綜合照護體系和醫療保險體系。

從日本的經驗來看,我國應當充分發揮社會各界在社會養老中的作用,使得養老服務主體多元化、護理服務市場化,打造精準化社區養老服務模式。隨着老齡化人口不斷增加,養老服務需求持續增長,對服務能力和質量提出更高要求。目前,我國約90%的老年人由家人照顧,但隨着家庭結構日益小型化,傳統的家庭養老已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在此背景下,催生社區居家養老的模式,它是一種介於家庭養老與機構養老之間的養老服務方式,既能滿足老年人像居住家中的熟悉感,又能為老年人提供所需的醫療與養老服務。社區養老作為整合養老資源的載體和平台,為老年人提供公寓、護理院、醫院、活動中心等。在60-75歲活力老人的階段,可以居家和社區服務為主,失能和半失能老人需要專業機構的照護,但退休之後的養老金的替代率大約在40%左右,所以每個人都應提前做好養老的資金準備,同時國家應出台更多的政策鼓勵普惠養老機構的發展。

在日本,65歲以上的人口貢獻了60.3%的國民醫藥費和58.3%的藥方配藥費用,成為醫藥行業的消費主力軍。對標日本,隨着中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老年人對醫療消費和藥品消費需求必然上升,特別是心血管疾病、慢性病等,亟需醫、康、養、護綜合一體的服務體系,給老年人提供高質量、全面的醫療和養老服務。能夠滿足老年人需求的醫養康養照護體系需要建立和完善。

日本建立了完善的培養介護人才系統,介護人才的培養被納入正規教育系統,學員需學習介護所有相關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課程。課程內容包括技術層面、心理學、社會互動技巧等,上崗前需通過初、中、高級資格考試。為老年人服務的健康照護人才目前存在巨大缺口,亟需健康照護師等新職業快速落地。

在萬物互聯時代,科技養老、智慧養老孕育而生,可穿戴智能終端設備、養老導向智能家居設備、智慧養老機器人等領域迅速發展。日本矢野經濟研究所公佈的調查結果顯示,養老機器人的日本國內市場規模為19.32億日元,2021年度將達到37.65億日元,中國智能化康復輔助器具產業未來可期。

生育率出現下降、老齡化問題加重的情況下,全球許多國家為鼓勵生育推出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加大醫療支持、提供經濟補助、幫助父母們平衡家庭與工作等等。據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人口司2017年的一篇報告梳理,各國政府採取的具體措施主要有生育獎勵、家庭補貼、產假(包括母親、父親或父母雙方)、税收優惠、彈性工作制等。全球各國的生育率情況各不相同,其中生育率較低的國家更傾向於採取鼓勵生育的政策。該報告指出,2017年全球有28%的國家政府實施了此類政策,歐洲有66%的國家在鼓勵生育,比例為全球最高,其次為亞洲(38%)。

中宏網記者:您對應對人口老齡相關政策體系和制度框架方面有何研究和建言?

張瑾: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必須要有“兩手”。首先,要做好“一老”,進一步健全“四梁八柱”的養老服務體系。我國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總體思路,經歷了從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支撐,到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的轉變,進而調整為推動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以人才開發、科技支撐、資金支持、理念培養四大要素作為支撐,構建和完善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樹立積極老齡化的理念,積極地看待老年、老年人,老年人口不僅是我國一支重要的消費生力軍,也是支撐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新動能。做好養老保險、長期護理保險、養老服務在內的養老保障體系的頂層制度設計。鼓勵和支持發展互助養老,鼓勵和支持“抱團”式養老、旅居式養老、“候鳥式養老”、“度假式養老”等新型互助養老業態的發展,相關部門要在價格、專業化服務以及意外風險防控等方面加強引導和規範,確保全體人民“老有所養”。

其次,要做好“一小”,即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和可持續發展的頂層制度設計,有效延緩人口老齡化進程。主動作為,努力延緩人口老齡化進程,為做好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各方面準備工作爭取更長的“窗口期”。針對我國生育成本越來越高、國民生育意願下降、生育率持續走低的現實,要實現“全面三孩”政策的目標,進而實現優化生育政策、促進我國人口長期均衡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必須制定和實施與生育政策相配套的一系列經濟社會政策。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56 字。

轉載請註明: 未雨綢繆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