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龍江綏芬河,有一首歌曲《螢火蟲》唱誦青年志願者團隊:“發光不只是太陽的權利,小小的螢火蟲也可以,點滴的力量匯聚在一起,也可以撼動天和地。”相對於前線衝鋒的白衣戰士,他們是默默發散着光和熱的“螢火蟲”,照亮中國邊城的“温情疫站”。
因境外輸入疫情,黑龍江綏芬河備受矚目。這座為中俄邊貿做了百年貢獻的邊境小城,也是戰疫中萬眾一心的“熱血之城”。防疫阻擊戰打響之時,全市在三小時內集結了880名青年志願者,這在僅有7萬人口的城市,相當於每80人中就有1人志願“援戰”。至今,他們仍堅守“疫線”。
綏芬河青年志願者團隊隊員在防護服上標記名字 呂大勇 攝
“90後”“00後”成為戰疫主力軍
“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由共青團綏芬河市委召集的青年志願者團隊詮釋了“團結”的意義,他們當中有企業家、大學生、快遞小哥、“的哥”、上班族等各行各業的愛心人士。白紙紅印的請戰書背後,是一張張熱血高漲的年輕面孔,其中“90後”“00後”佔比55.3%,大人們眼中的“孩子”已然成為戰疫主力軍。
經過排兵佈陣,綏芬河青年志願者團隊成立了物資運輸、小區管控、線上醫療問診、心理干預諮詢4支突擊隊,以及綜合協調、物資配送、輿論宣傳3個後勤保障小組。他們身穿紅馬甲,為負重前行的綏芬河貢獻一抹温暖的“志願紅”。
綏芬河青年志願者團隊協助轉運物資 共青團綏芬河市委供圖 攝
愛心“的哥”變身戰疫“擺渡人”
在小區卡口值完夜班,一名志願者回家途中坐上一輛“特別”的出租車,不收費,送到家。原來這位“的哥”也是綏芬河青年志願者團隊中的一員。他們是太平洋出租車公司22名愛心“的哥”組成的“出租車志願者小隊”。
車隊隊長候鳳江説:“防疫阻擊戰以來,志願者們每天早出晚歸,有時候迎風冒雪,有時候風吹雨淋,我們看在眼裏疼在心裏。如果他們是螢火蟲,那我們願意做他們的翅膀,讓他們飛得更快、更遠。”
24小時待命,全程免費接送,首批“的哥”拿到志願者證,穿上紅馬甲,貼上愛心車貼,“那一刻,我們感覺驕傲,責任也更重了。”漸漸,更多愛心司機參與其中,範圍也從接送志願者擴展到全市抗“疫”一線工作者。
綏芬河出租車志願者小隊 共青團綏芬河市委供圖 攝
“深夜食堂”温暖小城民心
冬去春來,公路卡口和小區卡口的“志願紅”仍在堅守,為往來市民測温、登記、掃碼。一直陪伴他們的還有“深夜食堂”,召集人是一名退役軍人,人稱“豆漿哥”胡興民。
胡興民説:“志願者披星戴月,一站就到深夜,如果能喝上熱豆漿多好呀。”最開始,他獨自開着小車送到志願者手中。在他的影響下,隊伍逐漸壯大,現在已是11個人的團隊,每晚10點準時出發、風雨無阻。食堂伙食也逐漸豐富了,小糕點、方便麪、火腿腸……一份免費點心温暖小城市民的“點點心”。
綏芬河青年志願者團隊“豆漿哥”(右一) 共青團綏芬河市委供圖 攝
戰疫中的綏芬河有個“奇妙”現象,“豆漿哥”“奶茶姐”“咖啡小姐姐”“牛奶小哥哥”“熱水老奶奶”不斷湧現,有深夜派送的,有清晨抵達的,有經營超市的,還有開包子鋪的……他們都是做了好事卻未留名姓的綏芬河人。
一抹“志願紅”衝在前,一輛“擺渡車”護平安,一聲“豆漿哥”暖心田,綏芬河青年志願者匯聚微光,搭建牢不可破的“戰時驛站”。戰疫初期大雪紛飛,如今已是春和日暖,伴隨綏芬河口岸輸入病例全部治癒出院,小城又恢復了往日生機。(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