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諸將,誰是萬人英?”愛好歷史的同學都知道南宋初年的中興四將(又名:岳飛和他的仨哥們)。聞其名,思其容,然而當我們看到南宋宮廷畫師的傳世名作《中興四將圖》,未免風中凌亂——這些將軍居然個個是寬臉圓肚的大胖子,説好的勇猛如虎,雄姿英發呢?
若將中國古代名將的傳世畫像找來一看,就會發現,胖子將軍並非一代一人的偶然現象。從漢代的淮陰侯韓信開始,三國時的武聖關羽、唐代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宋代的中興四將、明代的鄭成功戚繼光,直到清代的多鐸兆惠們,這些一個個扔地上能砸個坑的名字的主人的真實容貌都跟後人腦補中的英明神武形象相差甚遠。
看明白了吧,微胖的大圓臉、豐腴的雙下巴、圓鼓鼓的大肚子......這就是古代名將的標配長相,從漢到清兩千年沒變過。白白胖胖的悍將們令後人生疑:為啥他們一點都沒有人們所欣賞的男人粗獷健美的身軀?原因很簡單:壯碩肌肉男在古代不吃香。
天朝自從進入封建時代以來,主流文化一直是温柔敦厚文人範兒。説起重文輕武,大家都知道宋朝是有名的,然而,就算在軍事擴張強大的漢與唐,一身蠻力的糾糾武夫也從沒進入過社會的主流。從審美上來看,中國自古以來為大眾稱讚的男人相貌一直都是文弱儒生的類型。您知道司馬遷形容漢初第一美男子張良的時候是啥措辭?——狀貌如婦人好女!
注重斯文修斂之美,並不代表古人沒有肌肉。只不過在古人的觀念中,那些滿身肌肉力大如牛的主兒都是從事體力勞動的下等人,輪不到讚美,更不可能有畫師為他們留下畫像。
您要問了,難道傳世的古畫之中就找不出一個肌肉男?其實還真有,仔細一算數量也不少,但都屬於一個特殊羣體——妖魔鬼怪。古代人物畫中專門有佛道神鬼一科,畫師筆下的鬼怪都是面目猙獰肌肉虯結。最有代表性的便是民間喜聞樂見的鐘馗捉鬼系列,作為大將軍的鐘馗大腹便便,而他身後的小鬼卻是肌肉槓槓的,真是奇哉怪也。
説奇怪,其實也不奇。究其原因,也因為古代人物畫亦從文人審美出發,講究的是傳神,而不是形體。比如畫一個將軍,首要的是表現出將軍的“神”,也就是俗話説的氣度和威儀。更何況,古代多推崇“恂恂如書生”的儒將,所以越是戰功赫赫的大將軍,越要寬袍緩帶神態澹然,要是手裏再捧本兒書,那簡直堪稱完美。
八塊腹肌純花招,膀大腰圓才是王道。
看到這兒您必定要問,古代將軍都愛往白胖儒將的路線發展,可真要上場打仗,怎麼也得有點肌肉吧?——此言差矣,咱們得澄清一個問題:有肌肉等於有力氣嗎?或者換個問法,在冷兵器時代的戰場上,“八塊腹肌”和“腰粗十圍”哪個更有用?
我們來普及一下古代選拔將軍和士兵的標準,最基本的兩條:技藝高,力氣大。用古人的話説就是“弓馬嫺熟,膂力超倫”,您上二十四史裏隨便翻翻,歷代最好的武將列傳裏必有此二句。(那啥,跑個題,就連至聖先師孔子都是個超級大力士,《呂氏春秋》載“孔子之勁,能招國門之關”——啥意思?孔聖人用一隻手就能把比人還長的城門巨栓給舉起來)
那力氣大的人,一般長啥樣?四個字:虎背熊腰。
諸位回想一下電視裏放過的世界大力士比賽,舉大石、拖汽車、拋圓木.......這些項目其實非常類似古代軍隊訓練,跟健身房裏的肌肉男玩的根本不是同一套。真正的大力士體型是膀大腰圓,而非擁有完美的肌肉線。想想吧,在血肉橫飛的冷兵器戰場上,你就算練出十六塊腹肌又有毛用?誰打仗的時候跟你比卧推重量?
回過頭來再看看古代將軍們的畫像,袍子裏面其實全是厚實的腰背,他們的力氣能小嗎?就拿男神岳飛舉例,《宋史·岳飛傳》載“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岳飛不到二十歲就能拉開相當於今天三百五十斤的弓,説明他雙臂一晃,至少有近四百斤的力氣。膀大腰圓不一定就能做將軍,但力大無窮是成為一個好士兵的基礎。
古人體格怎麼練,舉石評出武狀元
岳飛也好,韓信也好,古代一流的名將大多出身貧賤。從小飢一頓飽一頓的,就算“天生神力”也難有結實的身板,因此他們的體格與力量都是後天刻苦練成的。但古代沒有健身房,也沒有硬拉深蹲、仰卧飛鳥這些花頭,未來的猛將們都是咋練力氣的呢?
提掇石的傳統今天還有,就是號稱“練力之王”的石鎖。看看這些玩石鎖的漢子,幾個不是膀大腰圓?
最廉價易行的方式是——舉重物。這個方法早在漢代之前就很流行,大家熟悉的楚霸王項羽,早年就是因為“力能扛鼎”聞名鄉里。古人習武健體有“練力”一科,包括搏虎、拔樹、背獸、舉鼎、抱鹿等項目。宋朝時,特別流行舉石球、掇石墩,號稱練“整勁兒”,指力、腕力、臂力、腰力、腿力缺一不可,這樣練出來的力氣是活力氣,上場打仗才管用。
到了明清兩代的武舉考試,其中有一個重要的科目:提掇石。據《清代科舉考試述錄》記載,“石有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掇石必去地二尺,上膝或上胸。”也就是説,想考武舉人,至少得把二三百斤的石頭墩子提到膝蓋以上,甚至胸口以上。説起來輕鬆,您試試就知道,沒有十年八載的苦功,沒有敦實胖大的體格,想都甭想。